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85章 破碎的摇篮

第85章 破碎的摇篮(1/2)

目录

“摇篮已破,幼子当归。”

这句话并非通过空气振动传递,而是像一柄裹着宇宙寒霜的利刃,径直劈进太平洋深海监测中心b7实验室;

这里是“深海之眼”全球组网项目的核心解码站点,2028年由中、美、德联合立项,旨在捕捉

米深海层的跨频段异常信号。

此刻实验室里,12台dES-9000探测单元(下潜深度均达设计峰值,其中37号单元正悬停于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指示灯呈稳定的幽蓝色;

而接入信号解码系统的8名研究员,却同时感到一股非物理性的寒意从颅骨深处渗出来。

那道意念冰冷如星际尘埃(温度低至-270c,接近绝对零度,比实验室制冷系统维持的18c低出近300c);

浩瀚似银河旋臂(覆盖范围横跨3个深海信号频段;

从2hz的极低频到200hz的低频,恰好是“深海之眼”2029年修订的重点监测区间),它不依赖声波或电波,而是以无数根0.1毫米细针的形态轻刺皮肤,每秒30次的频率精准扎进所有接入者的意识。

这种触感绝非幻觉:

32岁的值班护士林晓首先尖叫,她的手背泛起细密的鸡皮疙瘩,监护仪的导线从指间滑落;55岁的项目总工程师周明猛地扯下头上的脑机接口,太阳穴的青筋突突直跳——

他后来回忆,“像有无数根线在脑子里抽拉,比三年前在南海遭遇9级海震时的眩晕还可怕”。

神经监测仪(品牌:飞利浦IntelliVuex800,全实验室共配备6台,均通过国际深海医疗设备认证)的“滴滴”声陡然从每分钟60次拔高到120次,尖锐得像生锈的金属指甲刮过铁板。

28岁的信号分析员陈屿是反应最剧烈的一个,他猛地瘫在操作椅上,椅轮在防静电地板上滑出半米远。

谁都知道他已连续三天没好好休息:前晚他还抱着笔记本电脑,在休息室的折叠床上分析37号单元传回的信号片段,指着屏幕上起伏的波形对林晓说“你看,这股低频信号像在呼吸,每47分钟就会强一次”;

今早交接班时,他还笑着把“深海节点37号”的黄色便签贴在cherryx轴机械键盘上,说“这样就能跟我的老伙计多通点话”。

可此刻,他的手指还保持着敲击键盘的弯曲弧度,却无力垂落,指尖泛着青白色——

林晓冲过去夹上血氧仪,屏幕瞬间跳出“78%”的红色数字,比正常成年人的95%低了近20%,而她刚贴上的体温贴也显示,他的体表温度正以每分钟0.3c的速度下降。

陈屿的胸腔几乎停摆,只有皮肤下淡蓝色的静脉血管在微弱跳动,像濒死萤火虫的光斑(每秒闪烁2次,与他三天前发现的低频信号频率惊人吻合)。

生命体征屏上,心率数字“29”和血氧“78%”的红色字体不断闪烁,连带着旁边的脑电波监测图也变成了一条近乎平直的线——

振幅已跌破5微伏,远低于正常成年人8-13微伏的a波范围。他双目紧闭的脸侧,一滴黄豆大的冷汗顺着下颌线滑进浅灰色衣领,衣领上还沾着今早没擦干净的咖啡渍。

这已是他第三次出现“意识休克”,但前两次都只是昏迷2小时,脑电波振幅最低也维持在12微伏,而这次,连监测仪的报警声都带着断断续续的卡顿,仿佛随时会跟着陈屿的生命体征一起中断。

“让一让!”

主治医师张诚挤开围拢的人群,他攥着记录板的手骨节发白——

那本蓝色封皮的记录板边缘已磨出毛边,里面记满了陈屿的监测数据:从2029年3月第一次接入系统的脑电波图谱,到上个月因过度疲劳出现的轻度眩晕记录。

钢笔在他掌心压出0.5厘米深的印痕,蓝黑色墨水洇开一小片灰黑,他盯着平板上刚刷新的神经递质报告,声音发颤:

“他的脑干活动像被强行按了暂停键——你们看,刚才那八个字过来时,他突触间隙的电位差从-70毫伏骤降到-120毫伏,直接击穿了神经膜。”

这话让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记得三个月前的珀斯事件:

澳大利亚珀斯深海监测站的一名研究员,在接入同一频段信号时也曾出现意识模糊,当时他的突触电位差只降到-90毫伏,昏迷40分钟后便恢复了;

而陈屿这次的数值,已超出了神经医学教材中“可逆性神经损伤”的阈值。

张诚的手指在记录板上飞快滑动,翻到2028年的动物实验数据:“当时我们用猕猴做过测试,当电位差低于-110毫伏时,就会出现神经元凋亡,现在陈屿的情况……”

他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懂——

那道来自深海的意念,不仅穿透了信号系统,更在掠夺一个年轻研究员的神经活性。

监测仪的“滴滴”声还在继续,只是频率又低了些,像在喘息。

陈屿的手指轻轻动了一下,没人知道那是神经的本能反应,还是他在试图抓住什么——

或许是三天前那道“呼吸感”的信号,或许是贴在键盘上的黄色便签,又或许,是那句“摇篮已破,幼子当归”里,没人读懂的深意。

主控室的死寂与疑云

主控室的钛合金门(厚度10厘米,防高压设计外,还具备抗12级海况冲击、防深海微生物腐蚀的特性,门沿嵌着三道电磁密封胶条,闭合时会发出沉闷的“咔嗒”声;

像在隔绝两个世界)紧闭着。通风系统的嗡鸣像被困在铁壳里的蜂群(频率200赫兹,这个数值恰好落在人类听觉疲劳阈值区间,连续听超过48小时就会引发轻微头痛);

每一次震动都撞在死寂的墙壁上——墙壁内侧贴着3厘米厚的隔音棉,却挡不住信号传输线细微的电流声——

反弹出空旷的回音。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金属腥味(来自操作台下方第三组线路接口,深海探测设备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

接口处的铜芯已出现0.2毫米厚的氧化层,上周维护时工程师曾建议更换,却因节点信号突然稳定而搁置)。

陆衍之指尖抵着冰凉的操作台(不锈钢材质,型号304L,温度恒定在18c,比人体正常体温低19c,指尖按压处很快凝出一小片白雾),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骨白;

指腹还残留着昨天攥紧监测报告时的褶皱痕迹。三天没合眼的疲惫在他眼下积成青黑色阴影(像涂了一层淡墨,连带着眼尾的细纹都显得格外清晰);

眼底映着屏幕上连成巨网的蓝光——

127个海底节点覆盖太平洋海脊(深度5000米,此处水压相当于50头成年大象站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大西洋中脊(宽度200公里,是全球最长的海底山脉;

节点间距精确控制在15公里)与印度洋热液区(温度350c,远超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节点外部包裹着特制陶瓷耐高温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