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111章 昏迷的 “连接者” 与诡异烙印

第111章 昏迷的 “连接者” 与诡异烙印(2/2)

目录

他在病房外的录音室里,轻声呼唤着林薇的名字,声音中充满了思念和期盼,录制了女儿咿呀学语和笑声的音频——

音频里,孩子时而发出“妈妈”的模糊音节,虽然发音不够清晰,但能明显听出是在呼唤母亲;时而因为玩具的晃动发出清脆的笑声,这种纯真的笑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这段带着奶气的声音通过床头扬声器以60分贝的音量传出时(这个音量接近正常对话水平,不会对听觉造成刺激,同时能确保声音清晰传递到患者耳中),

监测仪上林薇的心率曾短暂跳动了一下,从66次\/分升至68次\/分,血压也出现了2hg的微小上升,收缩压从120hg升至122hg,舒张压保持80hg不变。

但仅仅持续3秒,所有指标便迅速恢复原状,脑电波依旧毫无波澜,没有出现任何与意识相关的脑电波变化。负责监测的护士反复核对了数据记录,对比了声音播放前后的监测曲线,

确认这段波动并非仪器故障,仪器在之前的常规校准中误差率仅为0.5%,且其他两名患者的监测数据在同一时间段内没有任何变化,排除了外界干扰因素。

但医护人员却也无法解释其原因,仿佛那瞬间的波动只是身体对熟悉声音的本能反应,而非意识觉醒的信号,就像植物对光照、水分的本能反应,没有涉及到主观意识层面。

光线刺激的尝试同样徒劳。医生采用的是临床常用的“渐进式光刺激方案”,这种方案在以往的昏迷患者唤醒治疗中,曾对15%-20%的患者起到了一定的唤醒辅助作用。

使用可调节强度的LEd光源贴近他们的眼睑,这种光源能精准控制光强,误差不超过50x(x是光照强度单位),确保每次光刺激的强度稳定一致,避免因光强波动影响刺激效果。

首先以500x的柔和光线持续照射10分钟——

这个光强相当于阴天室外的亮度,不会对眼部造成刺激,同时能让视网膜感光细胞逐渐适应光线刺激;

随后突然切换为2000x的强光(相当于正午阳光的亮度,也是人体对光线最敏感的强度范围,在这个光强下,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兴奋性最高,能最大限度地产生神经信号),交替重复5轮,

每轮间隔5分钟,旨在通过光线变化刺激视网膜感光细胞,使感光细胞产生电信号,进而通过视神经传递信号至大脑的视觉皮层,触发觉醒反应。

每次强光照射时,三人的瞳孔都会条件反射般收缩至2左右(正常瞳孔直径为3-4,强光下收缩是人体保护视网膜的本能反应,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避免视网膜受到强光损伤),

眼睑也会出现轻微的颤动,颤动幅度约为1-2,颤动频率为每秒2-3次。但这种生理反应仅停留在眼部肌肉层面,没有任何信号传递至大脑皮层——

脑电帽记录的δ波始终稳定在80%以上,没有出现哪怕一次代表觉醒的a波(正常觉醒状态下a波占比约50%-60%,频率8-13hz)

或β波(思维活跃时β波占比升高,频率14-30hz)。

负责操作的神经科医生王医生无奈地说:

“就像在给一个没有接电源的灯泡通电,开关能正常动作,但灯永远不会亮。我们能看到身体的本能反应,却无法触及意识的核心。”

王医生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昏迷患者视觉刺激唤醒的临床研究,在研究中,有部分患者在接受光线刺激后,脑电波会出现a波增多的现象,

提示意识开始逐渐恢复,但路屿、林薇和赵宇三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光线刺激仿佛无法在他们的大脑中产生任何涟漪。

药物刺激是最后一搏,也是风险最高的方案。医疗团队在获得基地伦理委员会全票批准后(伦理委员会由医学专家、伦理学家、法律专家等7人组成,经过多次讨论和评估,

认为在所有无创方案无效的情况下,药物刺激是探索患者意识状态的必要尝试,同时制定了详细的风险应对预案,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分两次为三人注射中枢神经兴奋剂。

首次注射的是10g咖啡因,这个剂量相当于两杯美式咖啡的含量,咖啡因作为一种温和的中枢神经兴奋剂,能阻断腺苷受体,减少疲劳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通常在注射后15—30分钟起效,在健康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3-5小时。

然而,半小时后监测数据无任何变化,三人的心率、血压和脑电波依旧保持稳定,仿佛药物没有进入体内,药物在他们体内的代谢情况也无法通过常规检测手段准确判断。

第二次,医生将剂量提升至0.5g\/kg的肾上腺素,这是临床用于急救的剂量,能强烈兴奋交感神经,提升心率和血压,唤醒休克患者的意识,

在急救中,肾上腺素通常能在注射后1-2分钟内起效,半衰期约为2-3分钟。

注射后路屿的心率在2分钟内从65次\/分飙升至90次\/分,血压也升至145\/95hg,皮肤表面出现轻微潮红,潮红主要集中在面部和颈部,

这些都是肾上腺素起效的典型表现,说明药物确实在体内发挥了作用,对交感神经产生了刺激。但这种应激反应仅维持了5分钟,随后便如同泄洪般迅速回落,

最终恢复到之前的稳定状态,心率回到65次\/分,血压回到120\/80hg。

更反常的是,药物代谢检测显示,肾上腺素在他们体内的分解速度比普通人快3倍——

普通人注射肾上腺素后,药物半衰期约为2—3分钟,而他们体内的药物在1分钟内就被分解了60%,仿佛有某种未知机制在主动识别并清除外来物质,维持身体的“稳定平衡”。

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体内负责药物代谢的酶,如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活性比普通人高出很多,这种酶系是人体内主要的药物代谢酶,

能加速多种药物的分解代谢,这可能是导致药物在他们体内快速分解的原因之一,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比昏迷更离奇的是他们额头上的烙印变化。

这三个烙印是“连接任务”的标志,由特殊生物材料制成,这种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神经传导性,能与人体神经信号联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信号,实现人与任务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

三天前执行任务时,这三个泛着金边的蓝色烙印还会随着他们的思维活动流动发光——林薇专注于神经信号分析时,金色纹路会像藤蔓般缠绕,

纹路的粗细会从0.5增加到1,亮度会从50cd\/2提升到100cd\/2,变化幅度与她的思维强度呈正相关;

赵宇思考量子纠缠问题时,烙印则会呈现出量子云般的扩散状,扩散范围直径会从2扩大到3,蓝色基底中会浮现出细微的光点,光点数量会从10个增加到20个,

仿佛模拟着粒子的运动轨迹,光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也会随着他的思维变化而改变;

路屿在进行任务协调时,

烙印的金色纹路会呈现出网状结构,

纹路的节点数量会根据任务协调的复杂程度在10-20个之间变化,

蓝色基底的亮度也会随之调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