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好感度汇总,新挑战开启(2/2)
1.解锁‘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合作资源,可优先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获得专业传承指导;
2.触发所有核心伙伴‘忠犬型伙伴’标签,解锁专属守护技能(如沈砚川的‘紧急医疗支援’、顾衍之的‘资源优先调配’);
3.获得手作技艺传承专项基金5000万元,用于传承人培养、课程开发、大赛举办等。
失败惩罚:
1.5家技艺断层最严重的合作社(如贵州苗族刺绣合作社、浙江竹编合作社)将因无传承人而终止合作;
2.手作公益生态链出现断裂,现有手作产品品类减少40%,影响店铺运营与手作者收入;
3.已解锁的‘奢侈品公益联盟’‘明星公益联盟’等资源将部分收回,项目公信力指数下降30%。”
预警提示还没看完,传承馆的门就被推开,六位伙伴抱着资料、提着电脑,几乎同时走了进来。顾衍之率先走上前,将一份厚厚的《合作社年龄结构分析报告》放在桌上,封面标注着“紧急”二字:“我们今天分头去了6家濒危合作社调研,发现情况比预想的更严重——浙江竹编合作社的王师傅,因为关节炎已经没法长时间握竹刀,现在只能教徒弟基础编法;贵州苗族刺绣合作社,除了李阿婆,连能绣出完整‘万字纹’的人都找不到了。”
周明远教授从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正是他珍藏的清代《绣谱》,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朱笔标注着“万字纹七步针法”:“我已经把濒危技艺的核心工序整理出来了,像这种‘万字纹’,每一步的针脚密度、丝线配色都有讲究,必须尽快拍成视频、写成教程,不然老艺人记不清细节,技艺就彻底断了。”
江屿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手作技艺数字化平台”的设计原型图,界面分为“视频教学”“在线答疑”“师徒匹配”“作品展示”四个板块:“我已经和技术团队沟通过,3个月内就能完成开发。平台里会设置‘传承人通道’,老艺人可以上传教学视频,年轻人可以在线报名学习,还能通过视频连线请教问题,解决‘地域远、难拜师’的问题。”
陆星辞则拿出一份彩色的“全国青年手作大赛”策划案,封面上印着灵动的手作图案:“我联系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0所艺术院校,他们都愿意作为合作方,推荐学生参赛。大赛设置‘非遗技艺传承奖’‘创意手作奖’等多个奖项,总冠军能获得10万元扶持基金,还能签约成为‘手作公益代言人’,我会亲自带他参加公益活动,帮他提升知名度。”
沈砚川从医疗包里拿出几份体检报告,是上午刚给李阿婆、王师傅做的:“老艺人的身体是传承的关键,我已经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接下来会安排康复师上门指导,教他们怎么通过按摩、热敷缓解关节疼痛。另外,我会在医疗站开设‘技艺传承健康课’,教老艺人保护视力、调整坐姿,延长他们的授艺年限。”
顾言则笑着从身后拿出一个竹编赛车模型,车身用细竹丝编出复杂的花纹:“我想把赛车体验营和技艺传承结合起来,开设‘手作赛车dIY进阶课’,让年轻人用濒危技艺装饰赛车——比如用苗族刺绣做赛车座椅套,用古法竹编做赛车车架,既有趣又能让他们主动学习技艺。现在已经有5家汽车俱乐部愿意赞助材料,报名人数应该会不少。”
看着伙伴们手里的资料、电脑里的方案,陈曦心里的焦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坚定。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空白的任务清单,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下“手作技艺传承计划执行时间表”:
?第1个月:完成“手作技艺数字化平台”需求确认与开发启动;为12家合作社老艺人完成健康档案建立与首轮体检;确定“全国青年手作大赛”合作方与赛程设置。
?第2个月:启动“传承人招募”,通过高校、社交媒体、合作社线下宣传等渠道,吸引年轻人报名;拍摄首批老艺人教学视频(涵盖苗族刺绣、古法竹编等4项技艺);开启大赛线上报名通道。
?第3个月:完成数字化平台首轮测试并上线;举办“师徒对接仪式”,为首批36名传承人匹配老艺人;大赛报名截止,开始初评工作。
?第4-5个月:组织传承人集中培训,安排老艺人线下授课;开展大赛复评、终评,举办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平台上线剩余4项濒危技艺课程,用户覆盖量冲击10万。
?第6个月:评估传承人学习成果,为考核合格者颁发“技艺传承人证书”;总结计划执行效果,制定后续传承扶持方案;申请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合作资源。
夕阳透过传承馆的落地窗,洒在满是手作藏品的展柜上,也洒在围坐讨论的伙伴们身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认真的神情,偶尔的笑声让严肃的氛围多了几分温暖。系统面板在此时更新提示:“检测到核心伙伴已主动围绕新挑战制定解决方案,形成‘全员联动、分工明确’的应对态势,羁绊进度整体提升至98%,距离‘忠犬型伙伴’标签触发仅剩2%。提示:在共同执行‘手作技艺传承计划’的过程中,若达成‘传承人培养超额完成’‘课程覆盖量突破15万’等关键成果,将大概率完成标签最终触发条件。”
陈曦放下笔,抬头看向身边的伙伴们——沈砚川正在帮周教授整理古籍页码,陆星辞和顾言在讨论大赛宣传片的拍摄细节,江屿在调试平台原型图,顾衍之在核对基金预算表。她突然明白,所谓挑战,从来不是用来击退人的,而是用来让一群人凝聚得更紧的。
未来的6个月,或许会遇到老艺人记不清技艺细节的难题,或许会遇到年轻人学习半途而废的困境,或许会遇到资金、资源短缺的阻碍,但只要有这些伙伴在身边,彼此信任、相互支撑,就一定能守护好那些在指尖流转了千百年的手作技艺,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新焕发生机。
新的挑战已经开启,而属于他们的手作公益故事,还有更漫长、更精彩的篇章,等待着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