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一时难以适应!(1/2)
南高加索,里海与黑海交汇之地。
一支汉家军队正艰难跋涉在泥沼遍布的荒野上。
“真是见鬼了!这地方简直寸步难行,全是烂泥路,十天才走了不到两百里,平均一天才二十里。
照这样走下去,啥时候才能打到伏尔加河边去?”
一处低矮山岗上,主将刘永福望着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士卒,眉头紧锁,心头烦躁至极。
这支汉军主力大多来自北非殖民地,那里常年干旱,遍地黄沙,一年到头难得见几场雨水,何曾经历过这般连绵不绝的暴雨。
因此,面对南高加索这湿漉漉、阴沉沉的天气,将士们一时难以适应。
“咱们那边天干地燥,可这儿完全不同。
高加索山上的雪一到六月就开始化,偏偏这时候又赶上雨季,雪水混着雨水往低处流,山路全都泡成了烂泥塘,脚踩下去拔都拔不出来。”
说话的是参谋长,他曾随李绍恩一行出访土鸡,是当年军事考察团的一员。
对东欧这片土地也算有些了解,接着说道:
“其实东欧也差不多,每年开春五月份以后,冰雪消融,再加上持续降雨,整片大平原就跟沼泽地似的,道路全毁,别说车马通行了,人走在上面都得深一脚浅一脚,走得慢不说,还容易陷进去。”
刘永福没去过东欧,对这些情况并不熟悉。
但他知道,历史上拿破仑远征莫思科,还有后来那位元首,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吃了大亏。
毛熊不仅冬天冷得刺骨,更麻烦的是他们那糟糕透顶的道路系统。
与其说是败给了严寒,不如说是困在了那一望无际的泥泞之中,补给拉不上来,部队寸步难行!
“罢了,别说了,东线的友军现在到哪儿了?”
刘永福听完也没多抱怨。
他知道,牢骚解决不了问题,眼前的困境终究得一步步趟过去。
“左宗棠将军那边,先锋刘锦棠已派人渡过里海,通报说他们将从里海方向发起突袭,直取马哈奇卡拉。”
“拿地图来!”
一听到这个名字,刘永福立刻招呼卫兵取来高加索地区的军用地图。
他低头一看,很快就在北高加索的位置找到了那个目标城市。
距离他们眼下驻地约有八百里之遥。
若是在中原或北非那样的平野上,快马加鞭两三日便可抵达。
可这里是群山叠嶂之地,地形险峻,再遇上这种雨季,道路塌陷、泥浆遍地,行军速度被压到了最低。
这八百里的路程,如今看来竟像遥不可及。
“他说了什么打算?”
刘锦棠他是认识的,同姓同辈,年纪相仿,私交一向不错。
此人骁勇善战,军中送绰号“小吕布”。
但不止是个莽夫,打仗时极有头脑,胆识过人,进退有度,堪称智勇兼备的良将。
所以他对刘锦棠的战略构想格外上心,迫切想听听对方究竟有何妙策。
“刘将军判断,俄军主力眼下都集中在高加索山脉以南,全力防备我军正面推进。
此时北面空虚,正是良机。
他准备率部横渡里海,悄然登陆,突然出现在敌后,趁其不备攻其软肋,打乱敌方部署,动摇其军心,逼他们回师自救。”
“一旦敌军慌忙北撤,南线压力顿减,我军便可顺势而上,不费大力便能拿下第比利斯!”
第比利斯正是挡在刘永福面前的一道硬骨头——毛熊在南高加索最大的城市和战略枢纽。
敌人依托城防死守,妄图借此阻挡汉军北进之路。
按原本估算,要攻下此城,至少得苦战半月,伤亡恐近三千人。
如今刘锦棠献上此计,避实击虚,以巧破力,不仅能减少伤亡,还能迅速打开局面。
这样的策略,刘永福怎能不支持?
“好!这计划可行。
不过北高加索敌情不明,他们打算投入多少兵力执行这次行动?”
毕竟两地相隔太远,短期内无法策应。
这意味着刘锦棠一旦出击,就要独自面对未知风险,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坚持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兵力多寡,直接决定了成败与否。
若他带的人手不足,就算拿下马哈奇卡拉,也难以稳住阵脚!
“他们的运兵船本就不多,一次只能渡两千人过去。
船在里海来回一趟得花上一整天,再加上装兵卸兵的时间,五天顶破天也只能运五千人过湖。”
五千?
这个数字一出,刘永福心头一沉。
虽说不清楚北高加索一带俄军究竟有多少,可光是南边集结的敌军就已超过五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