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一时难以适应!(2/2)
哪怕不理会北面之敌,只要南线那支大军回师反扑,刘锦棠他们也撑不住啊!
这仗打得,风险实在太大!
“将军,刘永福那边来电了!”
里海岸边,靠近阿克套城的地方,
刘锦棠正带着手下在滩头巡视。
他的队伍很快就要横渡里海,向对岸发起进攻。
战事未开,准备却不能有半点松懈——这一去,搞不好就是生死难料。
毕竟里海虽叫“海”,其实不过是个内陆咸水湖,远非真正的大洋可比。
因此,这里跑的船只普遍不大,吨位超过两千的寥寥无几,多数都是几百吨的小型船只,其中又以渔船居多。
而这些渔船,正是汉军目前能征用的全部运力。
一艘五六十足重的渔艇,勉强能塞下二十来个士兵,要是再算上枪械弹药、干粮被服这些作战物资,船舱立马就被塞得严严实实,连只猫都挤不下第二只了。
如此一来,兵力投送能力自然受限。
每次能送过去的部队,最多也就两千出头。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精打细算——头一批登岸的,必定得是最能打的精锐,否则等后续部队还没跟上时,前线早就崩了。
这事关全军存亡,刘锦棠不敢假手他人,亲自盯着每一个环节,生怕出半点差池。
但光靠眼前这些小船,运力终究捉襟见肘。
除了昼夜不停地抢运部队,还得尽快联络周边友军,让他们迅速向自己靠拢,这样才能震慑敌人,避免遭到围剿。
眼下离得最近的,便是驻扎在高加索南部的刘永福部。
因此刘锦棠主动发报联络,一是通报作战意图,免得对方贸然出击,白白损耗实力;二是希望对方能即刻北进,与自己协同作战,合力清剿整个高加索区域的敌军。
刘锦棠手中约有一万五千人,刘永福那边则有两万余众。
若各自为战,兵力皆处下风,极可能被俄人各个击破。
可若两军联手,三万五千虎贲齐聚,整个高加索的俄军加起来,也不足为惧!
所以一听刘永福回电,刘锦棠顿时上了心。
“哦?拿来看看!”
亲兵将电文递上,刘锦棠匆匆扫过一眼,眉头立刻锁紧。
“怎么了将军?莫非刘永福不肯配合?”
身旁的参谋见他神色凝重,忍不住开口询问。
“你自个儿瞧瞧。”
刘锦棠把电报送过去,那参谋读完之后,脸色也一下子阴了下来。
“没想到南边山路竟如此难行……照这么说,指望刘永福短期内赶到会合,恐怕是没指望了。”
“可不是嘛!人家十天才推进二百里,现在离咱们还有八百公里。
按这个速度,少说得四十天才能到。”
“呵,四十天?等他们踩着烟尘赶来,咱们早让毛子剁成肉泥喂鱼去了!”
刘锦棠望着码头上那些歪歪斜斜停着的破旧渔船,心中一股怒火直往上涌。
若有上万载重吨的船队归他调遣,刘锦棠便能一口气将一万五千将士尽数运过水域,根本不会陷入如今这般进退维谷的局面!
可现实是,毛熊不过是个家底单薄的农耕之国,工业根基孱弱,即便有些许工坊,也都集中在东欧那几处富庶地带,断然不会在里海这种偏远闭塞之地投入资源。
毛熊仅有的两大造船基地,分别设在波罗的海与黑海沿岸——那两片海域,已是这个北方大国为数不多面向外洋的窗口。
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在那里组建起波罗的海舰队与黑海舰队。
至于里海,四面被陆地围困,毫无出海通道,造了军舰也无处施展,自然没人愿意往这不见天日的地方砸钱。
当地渔民所用船只,多是由沿岸零星的小型船厂拼凑而成,还有不少是从伏尔加河水系驶入的内河船只,吨位小得可怜,根本不堪用于大规模渡运。
反观天朝倒是拥有众多海舟巨舰,但那些船也无法凭空出现在里海之上。
刘锦棠心头沉重,眼下南线援兵迟迟未至,若仍执意按原策推进,风险实在太大。
靠这些简陋小船一拨接一拨地送人过去,无异于自取灭亡——只要敌军击溃首批登陆部队,后继者便只能列队赴死,毫无胜算可言。
他心中焦灼,莫非此次行动真要就此作罢?
与此同时,在天朝中枢,林文已读完俾斯麦传来的密电。
他未曾料到,日不落竟能如此果决,竟从北境组织起如此庞大的兵力,对汉斯展开跨海突袭!
此举乍看大胆冒进,实则打乱了整个战局节奏,效果惊人。
第二帝国的防线顷刻间千疮百孔,连皇帝本人也不得不亲赴前线督战,甚至抽空了东部边境的全部守备力量。
这已不是寻常作战,而是倾国一搏。
“陛下,汉斯方面请求支援,我们该如何回应?”顾维钧低声问道。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尽管第二帝国海军无法与日不落皇家海军抗衡,但其公海舰队仍是当时全球仅次于对手的强大海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