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陷入绝境,自取灭亡!(2/2)
先后攻克得州、科罗拉多、堪萨斯、俄克拉荷马等地,大片领土已落入汉军掌控之中。
不过这些地区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尚属未开发之地,战略价值有限。
然而,随着汉军逐步东移,前方的地貌开始转变——不再是荒山戈壁,取而代之的是广阔肥沃的平原与富庶的农业区。
更重要的是,鹰酱在此聚集了大量人口,兴建了众多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占领这片区域,不仅能极大缓解汉军后勤压力,更能接管现有工业体系,恢复生产,实现“以战养战”的战略构想!
对鹰酱来说,时间正一分一秒地将他们推向深渊。每让汉军向东推进一步,他们的末日便逼近一分。
他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国内已展开空前规模的动员,竭尽一切手段征召兵力,并迅速编组后交由格兰特将军统率,命其火速驰援西部战场,阻止汉军东进。
格兰特早前便对西线局势忧心忡忡,因此严令部队昼夜兼程,力求以最快速度抵达前线。
为保进度,即便途中有个别单位掉队,他也未曾下令停歇。
可如今,后方一股脑儿将各种杂牌队伍塞入他的编制——矿工、民兵、临时征召的社会闲散人员,甚至还有不少毫无训练基础的平民。
这些人背景混杂,素质参差,军事素养与正规军相去甚远。
更棘手的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语言不通、习惯各异,短时间内难以整合为一个整体。
若继续维持原有的急行军节奏,整支队伍势必分崩离析,未及战场便已自乱阵脚。
无奈之下,格兰特只能放缓步伐,重新整训部队,哪怕这意味着要牺牲宝贵的时间。
他们抵达时,每人手中都已配备了武器。若放任他们脱离队伍、四处流散,很可能会演变成地方上的动乱源头,反而会动摇美军自身的后方稳定。
因此,格兰特不敢轻举妄动。即便带着这群人会严重拖慢行军节奏,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将他们一并带走——哪怕这些人如同包袱一般沉重。
而结果也显而易见:美军的推进速度骤然减缓,几乎只剩原先的一半。这一延误直接导致他们未能抢在汉军之前进入密西西比地区,使得对方早早控制了横渡密西西比河的几处关键渡口。
“看样子,我们已经无法阻止他们过河了。”
消息传来,格兰特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此前在北线战场,他们之所以能勉强抵御汉军攻势,靠的就是以密西西比河为天然屏障,依托这条大河构筑防线,成功遏制了敌军前进的步伐。
而在西部战场,面对兵力更强、气势更盛的汉军主力,最现实的选择依然是沿河设防。相较于上游河段,这里的河道更为宽阔,水流更急,想要强渡难度极大。只要守住几个战略要地作为支点,即使整体战力不及对手,也未必不能挡住对方的推进。
只要能稳住阵脚,延缓敌军行动,后方便有时间加紧动员兵力、制造装备,将更多资源调往前线。届时局势或许还有转圜余地,甚至可能逆转战局!
可如今,渡口尽失,整条防线的构想彻底落空。失去了密西西比河这道天然护盾,格兰特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支来势汹汹的汉军。
更让他忧心的是,越是接近前线,有关这支汉军的情报就越发惊人。据从西边逃难而来的百姓所述,这支军队人数极多,少说五十万,甚至可能超过百万!
如此庞大规模的远征军,显然不是为了局部冲突而来。他们目标明确——恐怕是要彻底终结鹰酱的国运。
否则,谁会耗费巨资,跨越万里汪洋,把如此庞大的部队和辎重从天朝本土运送到北美?这种规模的后勤调度,成本之高昂,几乎难以估量!
“确实如此,”参谋们同样面露难色,“我们原本依仗的防线已经不复存在。”
作战方案早已拟定,可现实却完全偏离预期。旧计划已无用武之地,除非主动出击,击退已经渡河的敌军,重新夺回对河流的掌控权,否则根本无法再依托水道布防。
“除了密西西比河,东面还有没有其他适合建立新防线的地形?”
格兰特只消沉片刻便振作起来。他深知自己是全军的核心,倘若连他都显露动摇,部下们又怎能保持镇定?
无论形势多么不利,他都必须挺直脊梁,带领众人寻找出路。
参谋们埋头研究地图良久,终于给出了答复:
“将军,目前河东岸地势平坦,尽是开阔平原,暂无险要可守。但如果继续向东撤退,阿拉巴契亚山脉可以成为我们的依托。凭借山势构建防线,同样具备阻截敌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