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农门医女闯古代 > 第83章 探讨医理,渐露锋芒

第83章 探讨医理,渐露锋芒(1/2)

目录

第83章:探讨医理,渐露锋芒

腊月初的阳光带着几分暖意,透过清禾药铺的木窗,洒在药柜前的长条桌上。陆清正低头整理新到的草药,将晒干的百合与川贝分类装罐,楚先生则坐在一旁的圈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伤寒论》,看似漫不经心地翻阅,目光却时不时落在陆清忙碌的身影上。

自阿忠痊愈后,楚先生便常来药铺“蹭暖”,有时聊药材,有时看医书,偶尔也会借着书中的内容,与陆清探讨医理。他出身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祖父接触过不少医书,虽不精通医术,却也懂些基础理论,如今借着探讨的由头,正好能试探陆清的真才实学。

“陆大夫,我昨日看《伤寒论》中提到‘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但前些日子听你说,村里有位老人患风寒,你却没用桂枝汤,反而加了干姜和附子,这是为何?”楚先生合上书,语气随意地问道,眼底却藏着一丝考究。

陆清手上的动作不停,将最后一罐川贝盖好,才转过身回答:“楚先生看得仔细。桂枝汤虽能治风寒,但更适合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轻症,比如发热、汗出、头痛这类。那位老人年近七旬,常年住在山边,屋里潮湿,体内积了不少寒湿,单纯用桂枝汤只能解表,却驱不散深层的湿寒,反而可能因药性偏温燥,耗损他本就虚弱的阳气。”

她走到桌边,取来纸笔,简单画了个人体轮廓,标注出“脾胃”“四肢”的位置:“老人除了风寒症状,还说手脚冰凉、吃不下饭,这就是寒湿伤脾的表现。加干姜能温脾胃,附子能补阳气、散湿寒,两者搭配桂枝汤,既能解表,又能温里,才符合他的体质。”

楚先生看着纸上清晰的标注,又听着陆清条理分明的解释,心里暗自惊讶。他本以为陆清只是经验丰富,却没想到她对医理的理解如此透彻,还能结合病人的体质与生活环境灵活调整药方,这份辨证思维,连京中有些刻板的御医都未必能及。

“那按陆大夫的说法,用药不能只看病症,还要看病人的体质和所处环境?”楚先生顺着她的话往下问,想知道她是否有更系统的见解。

“正是。”陆清点头,语气肯定,“我常说‘因地制宜调药方’,就是这个道理。就像咱们这周边,山区和县城的病人,用药就得不一样——山区湿气重、气温低,百姓多劳作,易受风寒湿邪,用药时就得加重祛湿、温阳的药材,比如白术、茯苓、附子;县城里的百姓多坐商行医,活动少,饮食也更油腻,容易积热生痰,用药就得偏清热、化痰,比如瓜蒌、竹茹、连翘。”

她顿了顿,想起之前治愈的县城书生,又补充道:“之前有位县城书生患失语症,表面看是说不出话,实则是科举落榜后肝气郁结,气机堵在咽喉所致。若是在山区,百姓多淳朴,烦心事少,这类病症就少,即便有,也可能是劳作时伤了咽喉,治疗方法又不一样。”

楚先生听得专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忽然意识到,陆清的“因地制宜”,不仅是医术层面的灵活,更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她能透过病症,看到病人背后的生活环境与心境,这份细腻,比单纯的医术更难得。

“那草药的炮制方法,是否也得‘因地制宜’?”楚先生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个话题,“我曾听人说,同一种药材,不同地方的炮制方法不同,药效也会有差异。比如甘草,有的地方用蜜炙,有的地方用盐炙,这其中有什么讲究?”

陆清没想到他会问得这么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解释:“甘草的炮制方法,确实要根据用途来定,和地域也有一定关系。蜜炙甘草性偏温,能补中益气,适合脾胃虚弱的人,咱们北方冬天冷,用蜜炙甘草的情况就多;盐炙甘草性偏凉,能补肾气、利咽喉,南方潮湿,百姓易上火,用盐炙甘草就更合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