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探讨医理,渐露锋芒(2/2)
她走到药柜前,取出两种甘草放在桌上:“你看,这是蜜炙甘草,颜色偏深,摸起来有些黏手,闻着有蜜香;这是生甘草,颜色偏浅,质地紧实,味道偏苦。咱们药铺里两种都备着,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治咳嗽用蜜炙,治咽喉肿痛就用生甘草。”
楚先生拿起两种甘草仔细对比,果然如陆清所说,不仅外观不同,气味也有明显差异。他心里对陆清的敬佩又多了几分——她不仅懂“用什么药”,还懂“怎么炮制药”,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得周全,可见平时下了多少功夫。
两人正聊着,药铺门口走进来一位村民,说自家孩子夜里总哭,还伴有腹胀,想请陆清看看。陆清起身应诊,楚先生便坐在一旁静静观察。
问诊时,陆清先问了孩子的年龄、饮食情况,又摸了摸孩子的肚子,随后对村民说:“孩子是积食了,最近是不是给吃了太多油腻的东西?”村民连连点头,说前几日孩子过生日,吃了不少肉和糕点。
陆清开了一副消食导滞的药方,又特意叮嘱:“这几日别给孩子吃肉和甜食,多喝些小米粥,饭后顺时针揉揉肚子,帮助消化。药方里的山楂要炒过,炒山楂比生山楂消食的效果更好,还不容易伤胃。”
村民道谢离开后,楚先生忍不住开口:“陆大夫连给孩子用药都这么细致,连山楂的炮制方法都考虑到了。”
陆清笑了笑:“孩子的脾胃娇嫩,用药更要谨慎。炒山楂能缓和生山楂的酸性,避免刺激肠胃,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楚先生看着她从容的模样,心里忽然生出一个念头——陆清的医术,绝不是只靠“经验”这么简单。她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体系,能将医理、药材、地域、体质融会贯通,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法。这样的人,即便在人才济济的京城,也定然会崭露头角,更别说在这小小的乡村了。
接下来的几日,楚先生依旧常来药铺探讨医理,从“如何判断药材的新鲜度”到“不同季节的常见病症预防”,陆清始终应对自如,偶尔还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见解,比如“冬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体质偏热的人不宜多吃人参”“春季要多吃芽类蔬菜,能助肝气生发”,每一次都让楚先生眼前一亮。
楚先生心里越来越清楚,陆清绝非池中之物。她就像一颗被尘土暂时掩盖的明珠,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定然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他此次微服查案,或许不仅能完成公务,还能结识一位未来不可限量的人才。
夕阳西下时,楚先生起身告辞,看着药铺里依旧忙碌的陆清,忽然开口:“陆大夫,若是将来有机会去京城,不妨去太医院附近的‘杏林堂’看看,那里有不少稀有的医书和药材,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陆清闻言一愣,随即笑着点头:“多谢楚先生提醒,若是有机会去京城,我一定去看看。”
楚先生笑了笑,转身走进暮色中。他知道,自己这随口一提,或许就是为陆清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而他,也开始期待,这颗明珠真正绽放光芒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