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抽象画与具象的坑(1/2)
雪莉·杨引发的风波在硅谷高层圈子里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仿佛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但在特定的暗流中,余波仍在荡漾。斯特兰奇方面异常沉默,但耗子监控到“前瞻视野资本”内部进行了一轮低调但严厉的安全审计,同时与黑石集团某位合伙人的几个潜在合作项目被无限期搁置。显然,林灿的“祸水东引”起到了一些效果。
安妮·贝克那边也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仿佛那晚的紧急通讯从未发生。林灿知道,这位记者一定在暗中消化信息,并利用她的渠道进行验证。暂时,这把“舆论之火”处于闷烧状态。
局面暂时稳定,林灿便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的“鱼饵”——艺术名媛薇薇安·李身上。
耗子精心炮制的“林博士对薇薇安收藏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感兴趣”的风声,通过几个精心挑选的艺术圈掮客和科技媒体边缘人,悄无声息地传了出去。消息包装得极具技术精英的怪癖感:强调“林博士”是从“混沌数学”和“非线性系统视觉表征”的角度欣赏那幅画,认为其笔触和色彩分布蕴含的随机性与秩序感,对其AI模型的训练算法有“启发意义”。
这种看似高深莫测、实则狗屁不通(在传统艺术评论界看来)的论调,偏偏精准命中了一类人的痒处——那就是像薇薇安·李这种,急于给自己贴上“科技艺术跨界赞助人”标签,实则对两者都一知半解,只想靠包装上位的捞女。
果然,消息放出不到四十八小时,林灿就以“林燊”的身份,收到了一份制作精美、散发着淡淡鸢尾花香气的电子邀请函——薇薇安·李在她位于纳帕谷的私人酒庄举办一场“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对话”沙龙,特邀“林燊先生”拨冗莅临。
“鱼咬钩了。”耗子嘿嘿一笑,“灿哥,这薇薇安资料查清了,表面光鲜,是几家画廊的代言人,实际上就是个高级交际花。她背后的金主是个瑞士的老牌家族基金代理人,叫汉斯·格鲁伯,年纪够当她爹了。这老家伙控制欲极强,但最近似乎对薇薇安在科技圈‘拓展人脉’有点微词,觉得不够‘高雅’。”
林灿看着邀请函上薇薇安那张经过精心修饰、带着标准“名媛微笑”的照片,运用“微表情分析”,能轻易看出那笑容背后的刻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这是一个急于寻找新靠山,或者至少是能提升自身价值“潜力股”的女人。
“回复她,林燊会准时出席。”林灿吩咐道,“另外,耗子,准备一点‘小礼物’。”
沙龙当天,纳帕谷阳光明媚,薇薇安的酒庄被打理得如同电影场景。到场的除了几位打扮入时的所谓“名媛”和艺术家,还真有几个硅谷二三线的科技公司高管和投资人,可见薇薇安在资源整合上确实下了功夫。
林灿以“林燊”的身份出现,穿着简约但剪裁得体的休闲西装,戴着金丝眼镜,气质沉静,完美扮演了一个略带书卷气、专注于技术的年轻富豪。他一到场,立刻成为了薇薇安的重点关注对象。
“林先生!久仰大名!”薇薇安迎了上来,一身香奈儿早秋套装,笑容热络又不失矜持,“您能来真是让寒舍蓬荜生辉。我一直非常钦佩像您这样推动技术边界的企业家。”
“李小姐过奖。”林燊(林灿)微微颔首,语气平和,“主要是被您收藏的那幅波洛克(pollock)的作品吸引。它的能量分布,很有意思。”他故意用了比较技术化的词语。
薇薇安眼睛明显亮了一下,但林灿的“微表情分析”捕捉到她眼底一闪而过的茫然。她显然对波洛克的具体艺术理念和所谓“能量分布”并不真懂,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拍卖行提供的资料。
“啊,您也看出那幅《构成第xx号》的独特之处了?”薇薇安迅速接话,试图将话题引向更泛泛的“艺术感染力”,“我觉得它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不确定性,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林燊(林灿)心中暗笑,面上却露出遇到知音的赞同表情:“不错,不确定性中的模式识别,正是AI研究的核心之一。李小姐能有如此见解,难怪能收藏到这样的佳作。”他轻轻一顶高帽送过去。
薇薇安顿时笑靥如花,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她亲热地挽住林燊的手臂,带着他参观酒庄,介绍在场的“重要人物”,言语间不断暗示自己与欧洲艺术界和某些古老家族的深厚联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