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永恒·精神朝阳.4.[传承]薪火相传(1/1)
4.[传承]薪火相传
《西安!西安!》展览引发的热潮,如同投入古池的巨石,涟漪不断扩散,持续了数月之久。展厅里每日人头攒动,留言簿换了一本又一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色笔迹的感动、震撼与思考。媒体的报道也从最初的文化新闻,逐渐延伸到对那段历史的深度探讨,对英雄精神的时代解读,“西安,值得!”这四个字,甚至悄然出现在一些年轻人的网络签名和校园文化的讨论中。
苏晓晨作为展览的核心策划和执行者,名字也开始被更多人知晓。她收到了来自各方的赞誉,甚至有其他文化单位抛来橄榄枝,希望能挖走这个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然而,面对这些肯定与诱惑,苏晓晨内心的方向却愈发清晰,甚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喧嚣过后,往往是人静自省之时。一个闭馆后的黄昏,苏晓晨独自一人留在空旷的展厅里。夕阳的余晖透过高窗,为那些静默的展柜、那些定格的图片、那些承载着过往的信物,镀上了一层温暖而神圣的金色光边。她缓缓走过这条她亲手打造的“时光长廊”,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展柜玻璃,仿佛在与那段历史做一次深情的告别,又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她的脚步最终停留在中央展区。深紫色的檀木匣依旧静卧,旁边墙面上,“西安,值得!”那几个大字在渐暗的光线中,仿佛自身在散发着微弱而持久的光芒。她想起自己初入档案馆时的懵懂,想起初读密档时的震撼,想起寻访旧地的感伤,想起破译密码时的狂喜与悲恸,更想起展览开幕以来,无数观众在此驻足、凝望、落泪、沉思的场景。
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静而强大的力量,在她心中充盈、鼓荡。她清楚地知道,这段历史,这些英雄,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那种超越个体生死、为了信仰和家园不惜一切的精神,已经如同血液般,融入了她的生命。她无法,也绝不愿意,在展览结束后就将这一切轻轻放下,回归到按部就班的日常档案整理工作中去。
她想要的,是更深入地挖掘,更系统地研究,更广泛地传播。她想穷尽毕生之力,去追寻更多散落的历史碎片,去探访更多可能的亲历者或其后代,去厘清那段岁月中更多未被细察的脉络与细节。她想让“长安小组”的故事,让西安地下斗争的壮烈诗篇,不仅仅是一次展览的高潮,而是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精神财富,成为一代代后来者汲取力量的不竭源泉。
这个念头,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经历了数月来灵魂的洗礼与淬炼后,瓜熟蒂落的必然。
她转身,快步走向库房深处那间熟悉的办公室。江静云还没有离开,正坐在桌前,就着台灯的光晕,翻阅着一本旧相册。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
“江老师,”苏晓晨站在门口,灯光勾勒出她年轻却异常坚定的轮廓,她的眼神清澈而灼热,“展览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我不想让它就这么结束。”
江静云合上相册,平静地看着她,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她用目光鼓励苏晓晨继续说下去。
“这段时间,我好像……重新活了一次。”苏晓晨的声音带着激动,却又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我跟着那些代号,走进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牺牲。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我没办法……没办法再把它们仅仅当作一份工作,一堆档案。”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在她心中盘旋已久的决定:“我想继续下去,江老师。我想把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作为我一生的事业。不仅仅是‘长安小组’,还有更多像他们一样,为了这座城市、为了这个国家默默奉献和牺牲的无名者。我想沿着您和吴老师走过的路,继续往前走。也许我做不到你们那样,亲身经历那段烽火岁月,但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守护这份记忆,去传递这把火炬。”
她的话语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回荡,带着青春的炽热与郑重的承诺。
江静云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惊讶,只有一种深沉的、近乎欣慰的动容。她看着苏晓晨,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那个同样怀揣着理想与信念、踏入未知险境的自己。时代不同,境遇迥异,但那种为某种高于自身的事物而奉献的初心,却如此相似。
“想清楚了?”江静云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千钧之力。
“想清楚了。”苏晓晨毫不犹豫地回答,目光坦然而坚定,“‘值得’这两个字,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应该是对我们未来的要求。让他们的精神被铭记,被传承,这件事,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做。”
江静云缓缓站起身,走到苏晓晨面前。她没有说什么赞许的话,只是伸出手,轻轻拍了拍苏晓晨的肩膀。那动作里,包含着无限的托付与期望。
“这条路,并不轻松。”江静云看着她,眼神深邃,“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扛得住压力,需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和求真之心。”
“我知道。”苏晓晨重重地点头,“我会的。”
就在这时,吴忠友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办公室门口,他似乎是恰好路过,又似乎是心有灵犀。他听到了苏晓晨最后的话语,看着眼前这一幕,脸上露出了了然和赞许的神情。他没有进来,只是站在门口,对着苏晓晨,也对着江静云,微微颔首,然后悄然离去,将空间留给了这对即将完成精神交接的师徒。
苏晓晨知道,她的这个决定,得到了最重要的认可。她仿佛看到,一条新的、充满使命感的道路,在自己脚下徐徐展开。而她也看到,江静云在听完她的决定后,目光再次投向了窗外,投向了那座在暮色中华灯初上、生机勃勃的古城,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极其复杂的、混合着回忆、释然与某种最终放下的宁静。
她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当展览落下帷幕,江老师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凝望这一切,那将是一次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深沉如海的注视。而她自己,将擎着这枚由前辈点燃的火种,坚定地走向历史深处,也走向未来的传承之路。薪火相传,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