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沈老太彻底悔悟,不再刁难晚秋(1/2)
深秋的晨露凝结在“晚秋食品坊”的窗棂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林晚秋刚把一笼热腾腾的桂花糕端出烘房,就见沈老太拄着拐杖,在张兰的搀扶下站在作坊门口,手里还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布包袱,霜白的头发被风吹得微微颤动,却难掩眼神里的郑重。
“晚秋,忙完了吗?娘有话跟你说。”沈老太的声音不再像往日那般尖刻,反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温和,她下意识地攥紧包袱角,指节因用力而泛着青白——这包袱里裹着她压箱底的宝贝,是当年嫁进沈家时,娘家陪送的一支银簪和半块绣着牡丹的老绸缎,她藏了大半辈子,从未舍得拿出来过。
林晚秋擦了擦手上的面粉,快步迎上去:“娘,这么冷的天,您怎么来了?快进屋坐,我给您沏杯热茶。”她自然地接过沈老太手里的包袱,触手温热,不知是被老人揣在怀里焐的,还是包裹着的物件本身带着岁月的暖意。
进了作坊的休息室,张兰忙着烧火沏茶,沈老太坐在板凳上,目光在屋内扫过——墙上挂着作坊的订单账本,桌上摆着林晚秋画的点心设计图,角落里堆着乡亲们送的感谢信,每一处都透着日子的红火劲儿。她想起以前自己总骂林晚秋“不守妇道”“瞎折腾”,如今才明白,正是这份“折腾”,才让沈家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过成了现在人人羡慕的光景。
“晚秋,你把包袱打开看看。”沈老太喝了口热茶,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抖,“这里面是娘的一点心意,你别嫌弃。”
林晚秋解开包袱,银簪的光泽在晨光中闪了闪,老绸缎的牡丹绣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精致。她心里一动,抬头看向沈老太,却见老人红了眼眶,双手在膝上反复摩挲,像是在做什么重要的决定。
“以前是娘糊涂,猪油蒙了心。”沈老太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哽咽,“你刚嫁过来时,娘就看你不顺眼,觉得你娇气、不会干活,后来廷舟‘没’了,娘更是把气撒在你身上,逼着你干重活,还跟张兰一起苛待你和念安……现在想想,娘真是造孽啊。”她抬手抹了把眼泪,浑浊的眸子里满是悔恨,“你不计前嫌救老大,给娘抓药,还让张兰来作坊干活,娘都看在眼里。你是个好媳妇,是娘对不起你。”
林晚秋没想到沈老太会把话说得这么透彻,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应。她想起刚重生时,沈老太把她推下河的狠戾,想起寒冬腊月逼她去河边洗衣的刻薄,心里不是没有委屈,可看着眼前老人佝偻的背影和泛红的眼眶,那些委屈竟慢慢淡了。“娘,都过去了。”她轻声说,“咱们是一家人,哪有记仇的道理。”
“不行,得记!”沈老太突然提高声音,语气却带着几分恳求,“你得记住娘以前的坏,这样才能知道娘现在是真心想改。这银簪你拿着,是娘的一点补偿,以后家里的事,你说了算,娘再也不瞎掺和了。”她抓起林晚秋的手,把银簪塞进她掌心,指尖的温度带着岁月的粗糙,却格外用力,“要是娘以后再敢对你摆脸色,你就拿这簪子戳娘,娘绝不喊疼!”
“娘,您这是干什么!”林晚秋连忙把银簪递回去,“这东西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您的心意我领了,只要咱们以后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一旁的张兰也帮腔:“娘,晚秋说得对,您把东西收着吧。以后咱们一家人好好的,比啥都强。”
沈老太看着两人诚恳的眼神,终于松了手,却还是坚持把老绸缎留下:“这布你拿着做件衣裳,料子软和,贴身穿舒服。娘老了,穿不着这么好的东西了。”
从那以后,沈老太像是变了个人。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打扫院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张兰去作坊干活时,她就坐在炕边给沈老大缝补衣裳,再也不抱怨东抱怨西;到了饭点,她还会主动去厨房帮忙,虽然手脚慢,却格外认真。有一次,林晚秋从邻县分店回来,累得倒在椅子上就睡着了,沈老太悄悄给她盖上自己的棉袄,还煮了一碗红糖姜茶,端到她面前时,声音里满是心疼:“晚秋,累坏了吧?快喝点姜茶暖暖身子,别冻着了。”
林晚秋接过姜茶,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去,暖了肠胃,也暖了心。她看着沈老太鬓边的白发,突然觉得,这个曾经刻薄的老人,其实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柔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