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食品坊遭遇原材料涨价危机,晚秋拓展供应链(2/2)
“晚秋,这可怎么办啊?要是食品坊不收我们的粮食,或者压价收购,我们今年的日子可就难了!”一位种植小麦的老农握着林晚秋的手,满脸焦虑地说道。
林晚秋看着老农布满老茧的手,心中一阵酸楚。她郑重地说道:“各位乡亲,大家放心,‘自然臻味’永远不会抛弃大家。不管原材料市场怎么变,我们都会优先收购大家的农产品,而且收购价只会比市场价高,不会比市场价低。”
“真的吗?”老农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当然是真的。”林晚秋点头,语气坚定,“我们是利益共同体,食品坊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大家的收入也跟食品坊的命运紧密相连。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渡过难关。”
她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在场的农户们都松了一口气。一位农户代表说道:“晚秋,你这么说我们就放心了。以后我们一定多种好粮,保证给食品坊提供最好的原材料!”
安抚好农户们的情绪,林晚秋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食品坊,处理堆积如山的事务。她白天忙着协调生产、沟通客户、对接合作社,晚上则熬夜核算成本、分析市场数据,常常忙到后半夜。沈廷舟不在身边,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可她没有丝毫怨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保住食品坊,保住乡亲们的希望。
而另一边,沈廷舟则踏上了寻找新供应商的征程。他驱车前往周边的五个地市,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粮食收购站、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种植基地。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常常一天只吃两顿饭,有时为了赶路程,甚至通宵开车。
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他发现,不少粮食收购商确实都在涨价,而且很多收购站都存在囤货惜售的情况。更让他起疑的是,有几家原本愿意合作的供应商,在得知他是“自然臻味”的负责人后,都纷纷婉拒了合作,态度暧昧,似乎有所忌惮。
沈廷舟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一定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他没有气馁,而是改变策略,不再找大型收购商,转而深入农村,直接与种植大户和小型合作社对接。
在邻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他遇到了一位名叫老周的种植大户。老周种植了两百多亩小麦和杂粮,今年收成不错,可因为当地的收购商压价,他正愁着粮食卖不出去。得知沈廷舟的来意后,老周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毕竟“自然臻味”虽然名气大,但他对合作的稳定性还有些担心。
沈廷舟耐心地向他介绍了食品坊的发展情况、采购需求和合作模式,承诺给出合理的收购价,并且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保证按时付款。老周被沈廷舟的诚意打动,又听闻“自然臻味”一直致力于带动农户增收,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沈先生,说实话,我也听说了最近粮食市场的乱象,那些收购商联手压价,我们农户苦不堪言。”老周叹了口气,“你们食品坊愿意给出合理的价格,还能签订长期合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我愿意跟你们合作!”
就这样,沈廷舟成功与老周签订了供货合同,解决了一部分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可这还远远不够,老周的产能只能满足食品坊三分之一的需求。沈廷舟没有停留,又继续前往下一个乡村。
途中,他遇到了暴雨,山路泥泞难行,车子不小心陷入了泥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也没有信号。沈廷舟没有慌乱,他下车查看情况,挽起袖子,徒手推车。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泥浆沾满了他的裤腿,可他丝毫不在意,一心只想尽快摆脱困境,继续寻找供应商。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他终于把车子推出了泥潭。此时的他,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可他只是简单地擦拭了一下,便又驱车前行。他知道,时间不等人,食品坊的库存越来越少,他必须尽快找到足够的供应商。
几天后,沈廷舟终于回来了。他风尘仆仆,眼底布满了血丝,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整个人瘦了一圈,可眼神却依旧坚定。他一见到林晚秋,便从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合同,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晚秋,有收获了。我跟三个地市的八家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他们的产能加起来,足够满足食品坊的需求,而且价格比李老板他们低了五个百分点。”
林晚秋看着沈廷舟疲惫的模样,心中一阵心疼。她走上前,伸手替他拂去肩上的尘土,眼眶微微泛红:“辛苦你了,廷舟。你一定累坏了吧?”
“不累,能解决问题就好。”沈廷舟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依旧温暖有力,“不过,我也打探到了一些消息。这次原材料涨价,确实是有人在背后操控。咱们市的几家大型粮食收购商联手囤货,抬高了本地的粮食价格,还威胁其他小型收购商和种植户,不准他们以低价给我们供货。李老板他们也是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涨价。”
“果然是这样。”林晚秋眼中闪过一丝冷冽,“这些人为了利益,竟然不惜损害农户和企业的利益,实在太过分了!”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把我们逼垮,可他们低估了我们的决心和能力。”沈廷舟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屑,“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稳定的供应商,他们的阴谋也就破产了。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些人很可能还会使出其他手段。”
林晚秋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盘算:“我们不能一直被动应对。这次虽然找到了新的供应商,但供应链还是依赖外部,难免会受到市场波动和人为操控的影响。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实现食材的自给自足。”
她抬头看向远处的田野,目光坚定而长远:“廷舟,我想好了。我们在郊区租一片土地,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专门种植食品坊需要的小麦、杂粮、蔬菜等原材料。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还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带动更多乡亲们就业增收。”
沈廷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想法好!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确实是长远之计。这样我们就能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掌握供应链的主动权。而且,郊区的土地资源丰富,租金也相对便宜,适合大规模种植。”
“是啊。”林晚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已经打听了,郊区有一片废弃的盐碱地,面积有上千亩,虽然现在不能直接种植,但只要加以改良,就能变成肥沃的良田。我们可以承包下来,进行土壤改良,然后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基地,采用绿色种植技术,保证食材的品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食品坊的屋顶上,也洒在林晚秋和沈廷舟的身上,给他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原材料涨价的危机,在两人的携手努力下,暂时得到了缓解。而建立种植基地、实现食材自给自足的想法,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林晚秋知道,这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土壤改良需要资金、技术和时间,种植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她并不畏惧,经历了这么多风雨,她早已不是那个初入六零年代、茫然无措的小女人。她有沈廷舟的支持,有乡亲们的信任,有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她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让“自然臻味”食品坊走得更稳、更远,让红旗生产大队的乡亲们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