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六零辣妈:重生带娃奔小康 > 第233章 与老字号作坊合作,推出联名产品

第233章 与老字号作坊合作,推出联名产品(1/2)

目录

初冬的晨曦带着几分清冽,穿透薄雾洒在县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将两侧青砖灰瓦的店铺染成暖金色。林晚秋与沈廷舟并肩走在晨光里,自行车的铃铛偶尔发出清脆的声响,打破了街巷的宁静。街面上已有零星的行人,挑着担子的货郎、挎着菜篮的妇人、穿着中山装匆匆赶路的干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生活的烟火气,与远处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交织成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廷舟,你说‘福源斋’的王老板会愿意跟我们合作吗?”林晚秋攥了攥手中的帆布包,包里装着精心准备的非遗美食样品——一小束细如发丝的手工挂面、一罐琥珀色的古法米酒、几块酥香扑鼻的梅花酥,还有一份详细的合作方案。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眼底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穿越至今,从只求温饱到执掌食品坊,每一步都踏在刀尖上,如今要与县城老字号联手,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她容不得半点差池。

沈廷舟放缓脚步,侧头看向她,眼中满是温柔的鼓励:“你带着十足的诚意和过硬的产品,又有公社的支持,王老板是个精明人,不会看不到其中的商机。退一步说,就算他不同意,咱们还有‘老顺兴’‘德昌号’,总有识货的人。”他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料传递过来,让林晚秋心中的忐忑消散了不少。这些年,无论她做什么决定,沈廷舟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这份笃定让她更有底气。

两人沿着街道一路向东,很快便来到了“福源斋”门前。这是一栋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店铺,门面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福源斋”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虽历经风雨侵蚀,边角处泛着陈旧的包浆,却依旧透着几分老字号的庄重气派。店铺的木门是老式的对开样式,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莲图案,纹路深处积着岁月的尘埃,门楣上挂着两串褪色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添了几分落寞的古韵。

林晚秋深吸一口气,走上前轻轻推开虚掩的木门。店内光线略显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糕点香与陈旧木料的混合气息,带着时光沉淀的味道。柜台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身穿藏青色绸缎马褂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拨弄着算盘,指尖在算珠上灵活跳跃,发出清脆的噼啪声,他便是“福源斋”的老板王鹤年。柜台两侧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糕点、糖果,只是品种略显单一,大多是些常见的桃酥、麻饼、水果糖之类,包装也颇为陈旧,鲜少有新奇的品类,与店铺的老字号身份有些不符。

“这位同志,要点什么?”王鹤年抬起头,目光落在林晚秋和沈廷舟身上,带着几分生意人的精明与不易察觉的戒备。他在县城经营“福源斋”几十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如今老字号生意日渐萧条,他对陌生人的拜访难免多了几分提防。

林晚秋脸上露出诚恳的笑容,脚步放缓,语气谦和却不卑不亢:“王老板您好,我叫林晚秋,是红旗生产大队‘晚秋食品坊’的负责人。这位是我的爱人沈廷舟。我们今天来,不是来买东西的,而是想跟您谈一笔合作。”

“合作?”王鹤年放下算盘,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上下打量着林晚秋。眼前的女人穿着整洁的灯芯绒外套,眉眼间透着一股干练与真诚,身上没有农村妇女的怯懦,反而有种久经世事的沉稳。可他转念一想,一个农村食品坊,能有什么底气跟他这老字号谈合作?语气中不禁多了几分不屑:“你们一个农村作坊,能跟我这传承了三十年的‘福源斋’谈什么合作?”

林晚秋并未在意他的态度,依旧微笑着说道:“王老板,我知道‘福源斋’是县城响当当的老字号,几十年的经营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金字招牌。只是我留意到,您店里的产品种类确实有些单一,口味也偏传统,年轻人似乎不怎么买账。而我们食品坊最近挖掘了一批非遗美食配方,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既有历史底蕴,口感又独特,前阵子办的品尝会,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赞不绝口。”

她顿了顿,从帆布包里拿出样品,一一摆放在柜台上,继续说道:“我想,我们可以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我们出配方和技术指导,您出生产场地、设备和销售渠道,双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利润平分。生产时,我们会派技术人员全程监督,确保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销售时,包装上会同时印上‘福源斋’和‘晚秋食品坊’的商标,既彰显老字号的品质,又突出非遗美食的特色。这样一来,既能让‘福源斋’焕发新生,也能让我们的非遗美食被更多人知晓,是双赢的好事。”

王鹤年闻言,眼中的不屑更甚,伸手拿起一块梅花酥,捏在指尖轻轻掂量着,语气带着几分敷衍:“非遗美食?我经营‘福源斋’几十年,什么样的美食没见过?你们农村作坊条件有限,做出来的东西,能达到老字号的品质标准吗?别到时候砸了我‘福源斋’的招牌。”

“王老板,品质好不好,不是靠说的,是靠尝的。”沈廷舟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这些样品都是我们按照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的,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您不妨亲口尝尝,再做决定也不迟。”

王鹤年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梅花酥。酥脆的外皮在口中瞬间化开,带着浓郁的麦香,内馅的甜度恰到好处,不腻不齁,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桂花香气,口感远比他店里的桃酥要细腻丰富。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又拿起一根挂面,放在鼻尖闻了闻,一股纯正的麦香扑鼻而来,没有丝毫杂味。他又倒了一小杯米酒,抿了一口,米酒的香甜在口中散开,带着一丝温热的暖意,回味悠长,没有市面上米酒的酸涩感。

连续尝了几种样品,王鹤年脸上的不屑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惊讶与认可。他从事食品行业几十年,对味道的敏感度远超常人,这些样品的工艺和口感,确实是难得的佳品,尤其是那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却不易折断,煮后定然爽滑劲道,绝非普通作坊能做出来的。

“这些东西,确实做得不错。”王鹤年放下酒杯,看着林晚秋的眼神多了几分郑重,“你说说看,具体想怎么合作?配方怎么算?技术怎么交接?利润怎么分?”

林晚秋心中一喜,知道事情有了转机,连忙拿出合作方案,递到王鹤年面前:“王老板,您看,这是我们拟定的合作方案。配方我们免费提供,但要求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标准来,不能偷工减料;技术方面,我们会派老艺人亲自指导,直到您的工人完全掌握;利润方面,考虑到您提供场地、设备和销售渠道,我们愿意让利,您拿六成,我们拿四成。而且,我们还会负责产品的创新研发,定期推出新品种,保证市场竞争力。”

王鹤年接过合作方案,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了起来。他一边看,一边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柜台,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林晚秋和沈廷舟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着他的答复,空气中只剩下挂钟滴答滴答的声响。

“利润分成我没意见。”王鹤年看完方案,抬头看向林晚秋,“但我有几个要求。第一,生产过程必须公开透明,你们的技术人员要常驻‘福源斋’,确保每一批产品都符合标准;第二,联名产品的定价要合理,不能太高,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不能砸了我‘福源斋’亲民的招牌;第三,合作期间,你们不能再与其他糕点作坊合作,这是独家合作。”

林晚秋略一思索,便爽快地答应下来:“没问题!王老板,您提的这些要求我们都能满足。我们做食品生意,最看重的就是诚信和质量,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砸了两家的招牌。至于独家合作,我们本来就想集中精力把‘福源斋’的联名产品做好,自然不会再与其他作坊合作。”

沈廷舟也补充道:“王老板,我们是真心想跟您长期合作。如果合作顺利,后续我们还可以一起拓展外地市场,把‘福源斋’的招牌和非遗美食一起推向更远的地方。”

王鹤年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经营“福源斋”几十年,对这家店有着深厚的感情,看着生意日渐萧条,他心中也着急。林晚秋的方案确实很有吸引力,这些非遗美食确实能为店铺注入新的活力。可他又担心,合作后自己会失去对店铺的控制权,毕竟配方和技术都掌握在对方手里。

林晚秋看出了他的顾虑,主动说道:“王老板,您放心,我们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生产和销售的重大决策,我们都会跟您商量着来。而且,我们可以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把各项条款都写清楚,保障双方的权益。”

王鹤年点了点头,终于下定了决心:“好,我相信你们一次!希望我们能合作愉快,让‘福源斋’重现往日的辉煌。”

“一定!”林晚秋伸出手,与王鹤年握了握手。王鹤年的手掌粗糙而有力,带着常年揉面的厚茧,那是老艺人独有的印记。林晚秋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仅是一次合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不仅要对自己的食品坊负责,还要对“福源斋”这个老字号负责,更要对那些信任她的老艺人和消费者负责。

合作正式启动后,林晚秋立刻行动起来。她从食品坊挑选了几位技术过硬的工人,连同李老爷子、张大爷等老艺人一起,进驻“福源斋”进行技术指导。“福源斋”的工人大多有着多年的食品制作经验,上手很快,但在一些传统工艺的细节上,还是需要老艺人们耐心指导。

李老爷子负责指导手工挂面的制作。他带着工人们从选粉开始,强调必须选用当年的新麦磨成的精粉,蛋白质含量高,才能保证挂面的劲道。和面时,盐和水的比例要精确到克,水温必须控制在25c左右,揉搓的力度和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工人们一开始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和面吗,谁不会?可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出来的面团,要么太干容易开裂,要么太稀挂不住架。直到跟着李老爷子一遍遍练习,才渐渐掌握了诀窍。

“和面不是力气活,是巧活。”李老爷子站在案板前,手把手地教工人揉搓面团,“力道要匀,速度要稳,要让面粉和水充分融合,这样醒出来的面才够筋道。”他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看着工人们逐渐上手,他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老手艺,终于有人愿意学、愿意传承了。

张大爷则负责指导古法米酒的酿造。他带着工人们挑选颗粒饱满的糯米,清洗、浸泡、蒸煮、发酵、蒸馏,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发酵时,他特意教工人们如何观察酒曲的状态,如何控制温度和湿度,这些都是他几十年积累的经验。“酿酒就像养孩子,要细心照料,不能有半点马虎。”张大爷一边搅拌酒曲,一边说道,“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发酵时间短了酒精度不够,长了就会发酸。”

王大娘则指导工人们制作梅花酥。她从油皮、油酥的制作比例教起,强调油皮要软、油酥要硬,这样分层才明显。包馅料时,要保证每个梅花酥的馅料重量一致,捏造型时,手指的力度要均匀,才能捏出规整的花瓣形状。“做点心讲究的是色、香、味、形俱全。”王大娘看着工人们做的梅花酥,耐心地纠正道,“这个花瓣捏得太用力了,边缘都破了;那个馅料放少了,看起来不够饱满。”

林晚秋则每天穿梭于食品坊和“福源斋”之间,既要协调双方的工作,又要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她还根据市场的反馈,对产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比如,在手工挂面的基础上,推出了蔬菜挂面、鸡蛋挂面等新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梅花酥的基础上,开发了豆沙、枣泥、莲蓉等多种馅料,丰富了产品的口味。

在合作的过程中,林晚秋和王鹤年也从最初的陌生、试探,逐渐变得相互信任、默契十足。王鹤年佩服林晚秋的胆识、魄力和对食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每次林晚秋指出产品的不足,他都虚心接受,立刻安排工人整改。林晚秋也敬重王鹤年对老字号的坚守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遇到销售上的问题,都会主动请教他的意见。

有一次,一批梅花酥因为烘烤时间稍长,外皮颜色偏深,虽然不影响口感,但不符合林晚秋的质量要求。她当即决定将这批梅花酥全部销毁,重新制作。王鹤年一开始有些心疼,觉得只是颜色深了点,没必要这么较真。林晚秋却严肃地说道:“王老板,‘福源斋’的招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每一份产品都代表着店铺的信誉。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瑕疵,就砸了这块金字招牌。现在看似损失了一点成本,但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长远来看,是值得的。”

王鹤年听后,深受触动,感慨道:“林同志,你说得对!我年纪大了,有时候难免会犯糊涂,只想着节省成本,却忘了老字号的根本是信誉。以后,质量方面,我全听你的!”从那以后,王鹤年对产品质量也变得格外严格,甚至比林晚秋还要较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