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林卫国的“启蒙教育”(1/2)
1959年的冬阳带着稀薄的暖意,透过厂外平房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长方形的光斑。林卫国坐在铺着棉布的爬行垫上,手里攥着个迷你扳手——这是林建军用不锈钢边角料做的玩具,边缘打磨得光滑,不会伤手。小家伙咬着扳手,口水顺着下巴往下淌,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父亲手里的齿轮模型,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这是主动轮,”林建军拿起个直径5厘米的塑料齿轮(工厂废料加工的),轻轻碰了碰儿子手里的扳手,“那个是从动轮,它们咬在一起,就能带动机器转起来,像爸爸车间里的机床一样。”
苏岚端着小米粥从厨房出来,看到父子俩的互动,忍不住笑:“他才一岁多,听得懂吗?别让扳手硌着牙。”她把粥碗放在桌上,里面掺了点细粮粉,是林建军用“特殊补助”换的,专门给林卫国熬粥。
“听不懂也得听。”林建军把齿轮模型放在爬行垫上,组装成简单的传动装置,摇动摇柄,齿轮“咔哒咔哒”转起来,林卫国的眼睛瞬间亮了,丢下扳手就去抓转动的齿轮,小胳膊小腿在垫子上扑腾,像只笨拙的小企鹅。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齿轮转动声中响起,带着教育效果的判定:
【检测到宿主对“林卫国”实施“早期机械启蒙”,通过“触觉刺激(扳手)+视觉引导(齿轮转动)+语言描述(机床类比)”,激活婴儿“机械认知”潜能,系统评估“机械敏感度”提升至60%(普通婴儿平均为20%)。】
【奖励发放:“儿童机械认知图册”(含动物造型齿轮、简易杠杆原理)、“触觉刺激训练方案”(通过不同材质玩具提升感知能力),长期坚持可使“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育提前6-12个月。】
林建军翻开图册,上面画着长鼻子大象造型的齿轮组,象牙是两根杠杆,鼻子是传送带,色彩鲜艳,线条简单。他指着大象的鼻子:“卫国你看,这个像不像车间里的传送带?能把零件从这边运到那边。”
林卫国的小手在图册上拍打着,嘴里发出“啊——”的长音,像是在回应。他抓起一个橡胶材质的齿轮,又摸了摸金属扳手,小眉头皱了皱,似乎在分辨材质的不同,逗得苏岚直笑:“这孩子,还真跟你一样,对这些铁家伙感兴趣。”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卫国触摸不同材质时响起:
【“触觉刺激”生效,婴儿“材质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对“金属”“塑料”“橡胶”的触感记忆留存率提升40%,为后续“精细动作”发展(如握笔、操作工具)奠定基础。】
下午,林建军从车间带回一套“儿童版机械图纸”——这是他根据系统奖励的图册,用描图纸放大绘制的,上面有简化的坦克履带、自行车链条,标注着“1、2、3”的数字,对应不同的零件。他把图纸铺在地板上,指着履带的链节:“这是1号零件,那个是2号,它们要一个扣一个,才能让坦克跑起来。”
林卫国趴在图纸上,用手指戳着数字“1”,嘴里发出“哒”的声音。林建军惊喜地发现,儿子似乎对数字更敏感,每次戳到数字,眼睛都会亮一下。他赶紧找来数字卡片(用硬纸板做的),抽出“1”和“2”,在儿子面前晃了晃:“这是1,这是2,1加1等于2,就像爸爸加妈妈,等于我们一家三口。”
苏岚在一旁缝衣服,听着丈夫笨拙的讲解,嘴角噙着笑。她知道林建军的心思——他没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从学徒一步步摸爬滚打才有今天,所以格外重视儿子的启蒙,哪怕孩子还听不懂,也要把“技术”的种子早早埋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卫国抓起数字卡片时响起:
【“数字认知”启蒙启动,婴儿对“符号与数量”的关联感知萌芽,系统预测“数学能力”发育速度提升25%,建议引入“实物计数”(如用积木块数数量)强化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