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轧钢厂的“转型压力”(2/2)
消息传到车间,像炸了锅。有人说林建军“想当官想疯了”,有人偷偷等着看笑话,可更多的人摩拳擦掌——毕竟,谁不想多挣点奖金,让日子过得宽裕些?
林建军立刻带着攻关组扎进了车间。他把系统奖励的“国外设备优缺点分析报告”里的参数,转化成适合老轧机的改造方案:给轧辊加装简易数控微调装置,用国产伺服电机代替进口件,成本砍掉一半;制定“三级质检制”,操作工自检、班组长复检、质检员终检,每道工序都签字留痕,出了问题一查到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齿轮咬合般的精密感:【检测到“承包制实践启动”,符合“企业转型”主线。】
【奖励“成本核算优化模型”:可精准计算各环节物料消耗、人工成本,找出隐性浪费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0%。】
林建军用这个模型一算,发现三车间每月浪费的轧辊冷却水就够买两台新电机,立刻制定了“循环用水”方案;又发现夜班的电力消耗比白班高30%,原来是老工人凭经验调机,反复试轧造成的,于是改成“白班精准调试参数,夜班严格按参数生产”,电费立刻降了下来。
第一个月,精密轧制攻关组的废品率就降了15%。当第一批符合上海机床厂标准的冷轧板装车发运时,郑师傅抱着林建军,哭得像个孩子:“三十年了,咱们厂的钢板,终于能挺直腰杆了!”
可麻烦也随之而来。老书记在党委会上批评林建军“搞特殊化”,说攻关组的奖金比别的车间高,“破坏团结”;财务科也卡着经费不批,说“承包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做账”。
林建军没跟他们吵,只是把上海厂的感谢信和银行到账的汇款单贴在厂区公告栏上,,200元给夜班工人加餐,剩下的180元按贡献分发——明细附后。”一笔一笔,清清楚楚,连买了多少斤白菜都写得明明白白。
工人看了,心里透亮:原来奖金没进私人腰包,全用在生产上了。那些说闲话的人,慢慢闭了嘴。
苏岚知道了,心疼他天天熬夜,变着花样给他做夜宵,却从不说“别干了”。“我知道你想做啥。”她把保温桶塞进他手里,“就像当年你偷偷教工人看图纸一样,现在是想让厂子活起来。妈支持你。”
第二个月,攻关组的产量再创新高,不仅拿下了上海厂的长期订单,连一直合作的军工单位都主动加订了一批高精度钢板。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把林建军的方案正式定名为“林氏承包法”,号召其他车间学习。老书记坐在台下,脸色复杂,却没再反对——毕竟,厂里的账上终于有了盈余,连给工人发的福利都比去年多了。
林建军站在轧机旁,看着通红的钢坯被轧成平整的钢板,表面光洁得能照出人影。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坎要过。但他不怕,就像当年在车间当钳工那样,只要手里有技术,心里有底气,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广播里,正播放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新闻,声音不大,却像一股暖流,淌过每个工人的心里。林建军知道,轧钢厂的转型,就像这滚动的轧机,或许会有颠簸,或许会遇阻碍,但终究会朝着更宽、更平的方向,缓缓前行。而他要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技术”方向盘,稳稳地把好这时代的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