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19章 林建军的“体制内抉择”

第319章 林建军的“体制内抉择”(1/2)

目录

1983年的秋老虎格外厉害,轧钢厂办公楼的吊扇转得嗡嗡响,却驱不散会议室里的沉闷。林建军坐在长桌末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轧钢厂技术改造三年规划》,封面上的“机密”二字被他的拇指蹭得有些模糊。

“小林,组织上的意思是,让你接任副厂长,主管生产和技术。”市工业局的李局长放下搪瓷杯,杯底的茶渍圈像个褪色的年轮,“你在技术科这几年的成绩有目共睹,承包制试点、半导体材料合作,都是实打实的贡献。这个担子,你得挑起来。”

张厂长坐在旁边,眼里带着期许:“小林,这可是副县级待遇,多少人盼着这个机会。你年轻,有文化,又懂技术,将来进局里、市里都有可能。”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我明年就退了,你接我的班,顺理成章。”

会议室里的目光都集中在林建军身上。技术科的老周偷偷朝他使眼色,那意思再明白不过——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仕途捷径。1983年的国企改制浪潮中,从技术岗转行政的干部不在少数,走对这步,后半辈子就是“领导干部”,再不用泡在车间和油污打交道。

林建军却觉得手心发烫。他想起上周在三车间,郑师傅带着工人调试新到的数控轧机,手指在操作面板上翻飞,眼里的光比任何荣誉证书都亮;想起林卫国在电话里说“爸,我们的硅材料纯度突破99.999%了”,声音里的兴奋能透过听筒传过来;甚至想起系统上个月的提示:“技术深耕度已达阈值,持续投入将触发关键突破。”

“李局长,张厂长,”林建军抬起头,语气平静却异常坚定,“谢谢组织信任,但这个副厂长,我不能当。”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连吊扇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李局长皱起眉:“小林,你再考虑考虑。这不是个人的事,是组织对你的培养。”

“我不是不服从组织安排。”林建军站起身,拿起那份技术规划,“现在厂里的技术改造刚到关键期,数控轧机的国产化、半导体材料的中试线、还有和清华大学的联合实验室……这些项目离不开人盯着。我要是去了行政岗,天天开会批文件,哪还有精力管技术?”

“行政工作也能支持技术啊。”张厂长试图劝他,“当了副厂长,能给技术科争取更多资源,说话也更有分量。”

“不一样。”林建军摇摇头,“管技术得扎在车间,摸透每台设备的脾气,知道每个参数的门道。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永远搞不清问题出在哪。”他想起系统奖励的《精密仪器厂筹建方案》,那些关于高精度量具、半导体检测设备的构想,像种子一样在心里发了芽,“我这辈子就适合跟机器打交道,搞行政,我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心思。”

李局长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笑了:“你啊,跟你师傅老杨一个脾气,认死理。当年他也是,组织要调他去局里当科长,他说‘我离了车床就活不成’,最后在车间干到退休。”

林建军笑了。他确实听老杨师傅说过这事,那时只当是个老工人的执念,现在才明白,那是对技术打心底里的热爱。

“既然你主意已定,组织上也不勉强。”李局长在笔记本上写了几笔,“但技术科的担子,你得挑得更稳。我会跟市里汇报,给你们技术科加人加钱,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走出办公楼时,夕阳正把厂区的烟囱染成金红色。郑师傅带着工人从车间出来,看见林建军,笑着喊:“林主任,数控轧机调试好了,精度比进口的还高0.01毫米!”

“好样的!”林建军走过去,和他击了个掌,掌心的老茧碰在一起,踏实得像握住了整块钢板。

当天晚上,苏岚知道了这事,没责备他,只是端来一碗刚炖好的排骨汤:“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选。你啊,离了那些图纸机器,饭都吃不香。”她从抽屉里拿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林建军这些年得的奖状,“这些东西,比副厂长的头衔值钱。”

林建军打开红布包,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纸条,是1965年他刚进厂时,老杨师傅写的:“技术是根,踏实是本,离了根,忘了本,啥也成不了。”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名言都有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