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林建军的“体制内抉择”(2/2)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共鸣般的厚重:【检测到“坚守初心”行为:拒绝行政职务,选择深耕技术,符合“技术报国”核心主线。】
【奖励“精密仪器厂筹建方案(完整版)”:包含厂区规划、设备清单、技术来源、市场分析等模块,可直接用于项目落地,填补国内高精度量具及半导体检测设备空白。】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展开一幅清晰的蓝图:厂区分三个车间——精密量具车间生产千分尺、量块等高精度测量工具,精度可达0.1微米;半导体检测车间专注于硅片缺陷检测设备,采用光学与电子结合的技术路径;研发中心预留了与高校合作的实验区,甚至连设备采购渠道都标注了“可从德国二手市场淘换核心部件,成本降低40%”。
最让他心动的是“技术转化路径”:先为轧钢厂配套生产专用量具,积累资金和口碑;再拓展到军工企业,承接特种仪器订单;最后面向民用市场,推出国产化的半导体检测设备——每一步都踩在国家需求的节点上。
“在想啥呢?”苏岚递给他一块毛巾,“脸都笑开花了。”
“在想一个新厂子。”林建军把方案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专门生产高精度的仪器,咱们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
苏岚眼睛一亮:“就像你上次说的,让咱们的硅材料有配套的检测设备?”
“不止。”林建军握住她的手,“将来还要做芯片封装设备、数控系统……让中国的工厂,能用自己的设备造自己的产品。”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那堆奖状上,也落在林建军充满憧憬的脸上。他知道,拒绝副厂长的职位,或许错过了仕途上的“捷径”,但他抓住了更重要的东西——那个从年轻时就埋在心里的梦:用自己的双手,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好技术、好设备。
第二天一早,林建军带着技术科的骨干去车间现场办公。数控轧机的显示屏上,参数稳定在最优区间;旁边的实验台上,放着林卫国团队寄来的最新硅片样品,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泽。
“接下来,咱们要啃两块硬骨头。”林建军指着图纸,“一是把这台数控轧机的核心部件国产化,摆脱进口依赖;二是帮卫国他们设计硅片切割的专用夹具,提高成品率。”
小马拿着笔记本飞快地记着,眼里闪着光:“林主任,有您在,咱们肯定能成!”
林建军笑了。他想起李局长最后说的话:“搞技术也好,国家现在就缺你这样能沉下心的人。”是啊,国家需要行政管理者,需要政策制定者,但也需要像他这样,愿意守在车间里,跟机器较劲,跟精度死磕的技术人。
系统的方案还在脑海里清晰可见,那些精密的图纸,那些详实的参数,像在召唤他走向更广阔的战场。林建军知道,拒绝副厂长的那一刻,他不仅守住了自己的初心,更握住了通往未来的钥匙——那把用技术和坚守铸就的,能打开中国制造业新天地的钥匙。
车间里的机器开始运转,发出平稳而有力的轰鸣,像在为这个不恋仕途、只爱技术的人,奏响最动听的乐章。而林建军站在轧机旁,看着钢坯在数控系统的控制下变成平整光亮的钢板,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才是他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