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863计划”的参与者(2/2)
“自适应控制。”林建军笑着翻译,“就是咱们说的‘智能调节’,机器能自己纠错。”他转身对小马说,“把操作界面翻译成中文,再画成流程图,贴在机床旁边,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三个月后,第一批合格的航天发动机涡轮盘样品下线。检测报告显示,关键尺寸误差0.0018毫米,表面粗糙度Ra0.8,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林建军把样品送到航天部时,总工程师拿着卡尺量了又量,激动地说:“这精度,比进口的还好!以后咱们的火箭发动机,终于能用上自己的‘心脏’了!”
项目中期检查时,张司长看着车间里满负荷运转的设备,又翻了翻苏岚的台账,忍不住赞叹:“建军科技是我见过最‘实诚’的企业——500万拨款,你们自己又投入300万,把利润全砸进了研发。”
“钱得花在刀刃上。”林建军指着新安装的三坐标测量仪,“这台设备能测到0.0001毫米,虽然贵,但能保证产品一致性。国家信得过我们,我们不能让国家失望。”
【叮!】
系统提示再次响起,带着任务推进的轻快:【“863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显着,获国家认可。】
【奖励“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指南”:包含特种材料在民用航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方案,助力技术商业化。】
林建军把指南里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方案”递给林卫国:“航天项目站稳脚跟后,咱们可以往民用领域拓展。国内的民航飞机发动机零件,80%依赖进口,这是块大市场。”
林卫国眼睛一亮:“我这就组织团队研究!民用产品的批量更大,正好摊薄研发成本。”
1992年深秋,项目提前一个月通过验收。验收组的专家在结论上写下:“该项目突破了7项关键技术,形成3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工艺,使我国特种材料精密加工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庆功宴上,郑师傅端着酒杯,敬了林建军满满一杯:“林总,当年在轧钢厂,您说要造中国人自己的好设备,我们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您这眼光,能穿透几十年的光景!”
林建军笑着回敬:“不是我眼光好,是国家给了咱们机会。改革开放让咱们能放开手脚干,863计划又给了咱们方向,只要跟着国家的脚步走,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
苏岚端来一碗汤,放在他面前:“别光顾着喝酒,明天还有个会,商飞的人要来谈合作,想用咱们的技术生产民用发动机零件。”
林建军看着窗外,夜色中的中关村已经亮起成片的灯火,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在这里扎根。他知道,参与863计划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航天到民航,从军工到民用,这条用自主技术铺就的路,只会越走越宽。
第二天一早,林建军在车间的黑板上写下新的目标:“三年内,让国产特种材料零件,装上中国每一架飞机。”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字迹上,像给每个字都镀上了金边。
远处的研发中心传来林卫国和团队讨论的声音,苏岚在财务室核对新的合作合同,郑师傅带着工人调试刚到的新设备……这平凡的一天,藏着一个民族在科技领域追赶、并跑、最终想要领跑的决心。而林建军和他的建军科技,正是这壮阔征程中,坚定向前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