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牧场勘探,资源评估(1/2)
靖海港的晨雾刚散,五辆马车已在码头整装待发。车厢里堆满了勘探工具:测绳、土壤取样器、羊毛检测仪、罗盘,还有足够半个月食用的干粮和淡水。天宇掀开车帘,看着远处起伏的丘陵,对身旁的农学家老周笑道:“澳洲西部的牧场传说,今天该亲眼见见了。”
老周抚着胡须,手里的羊皮地图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根据土着部落的描述,黑石山以西有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平原,草能没过马蹄,水源比靖海港还充沛。就是不知土壤和气候,能不能养出优质绵羊。”
勘探团队共二十人,除了天宇和老周,还有三名牧民出身的士兵、两名擅长鞣制的工匠、五名负责护卫的骑兵,以及九名来自山雀部的向导——他们世代在这片土地游牧,对每一条溪流、每一片草场都了如指掌。
“出发!”天宇一声令下,马车碾过新铺的石板路,驶向内陆。车轮轧过草地的沙沙声,马蹄踏过碎石的嗒嗒声,与向导们哼唱的土着歌谣交织在一起,像一首驶向未知的序曲。
一、分区勘探:丈量草原的脉搏
车队行至黑石山脚下,老周掏出地图,用炭笔将前方区域划成五片:“北至灰熊河,南抵红柳滩,西到落雁坡,东接黑石山,这片区域约百里见方,我们分五组,每组负责一片,三天后在此汇合。”
天宇与老周一组,带着两名牧民和三名向导,直奔传说中最肥沃的“月牙河谷”。刚进入河谷地界,众人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齐腰深的牧草在风中起伏,像绿色的海洋;成群的野生绵羊在远处啃草,白色的身影点缀在绿毯上,数量足有上千只;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穿过河谷,岸边的芦苇丛里不时飞出水鸟。
“先测草场面积。”天宇取出测绳,“从河谷东头到西头,量出长度和宽度,算总面积。”
两名牧民士兵熟练地展开测绳,一人站在东岸的巨石上,一人牵着绳子走向西岸。测绳上的刻度缓缓展开,最终停在“八里”处。横向测量同样如此,南北宽达十二里。“八里乘十二里,九十六平方里,约合五万七千六百亩。”老周在本子上飞快计算,“这还只是月牙河谷的核心区,周边的丘陵坡地都能算上,至少能再扩一倍。”
向导阿木指着远处的丘陵:“翻过那道山梁,还有三个这样的河谷,草和水都不差。”
天宇心中一动,让向导画出周边地形。半个时辰后,一幅简易地图上出现了四个相连的河谷,彼此间有溪流贯通,形成一片完整的草场网络。“光这一片,就有二十万亩可开发草场。”老周的手指在地图上敲击,“若能全部利用,养十万只绵羊都不成问题。”
其他小组的消息陆续传来:
-北组在灰熊河沿岸发现大片冲积平原,草质更柔嫩,适合冬季放牧;
-南组的红柳滩虽多沙砾,但耐旱植物丰富,适合夏季避暑;
-西组的落雁坡有天然盐池,羊群无需额外补盐,能节省大量成本;
-东组的黑石山脚下多缓坡,适合建造羊圈和仓库,地势高不易积水。
三天后汇合时,各组的记录汇总成厚厚的一本。老周将数据誊抄到总表上,最后算出的总面积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不算周边零散的坡地,仅连片的优质草场就有四十二万公顷,足够支撑规模化养殖了!”
二、土壤检测:探寻牧草的根基
草场的命脉在土壤。老周带着工匠们,在每个区域随机选取十个取样点,用特制的铁管插入地下三尺,取出圆柱形的土样。
“看颜色,黑褐色的是腐殖土,肥力最足;黄褐色的是沙壤土,排水好但保肥差;灰白色的可能含盐碱,得测测ph值。”老周拿出随身携带的试纸,将土样溶于水中,试纸立刻变成了绿色。“ph值7.2,弱碱性,正好适合牧草生长。”
他又取出放大镜,观察土样中的有机质:“这土好啊!你看这些黑色的碎屑,都是腐烂的草叶和动物粪便,少说也有十年的积淀。种牧草不用施肥,第一年就能长到齐腰深。”
在灰熊河冲积平原,土壤检测结果更令人惊喜。这里的土样攥在手里能成团,松开后轻轻一碰就散开——是最理想的“团粒结构”,既保水又透气。“这种土种出来的牧草,蛋白质含量比普通草场高两成,绵羊吃了长膘快,羊毛也更厚实。”老周用舌尖舔了舔土样,“没咸味,不含过量盐碱,适合长期养殖。”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红柳滩的沙质土。虽然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夏季易干旱。老周在本子上记下:“此处需修引水渠,从月牙河谷的溪流引水灌溉,否则夏季牧草会枯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