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开发落地,养殖起步(2/2)
老周带着牧民和山雀部族人翻耕饲料区,铁犁在荒地上划出一道道深沟,腐殖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弥漫开来。他们将收集了半个月的粪便堆肥撒进田里,黑褐色的肥料与土壤翻拌在一起,像给土地喂了顿饱餐。等雨水落下,苜蓿种子播撒下去,田垄上很快冒出点点新绿。
赵通则在靖海港码头忙着接收物资:从本土运来的种羊装在特制的木笼里,每只都带着健康检疫证明;成捆的牧草种子用麻布包着,上面还印着产地标识;还有兽医箱、剪毛工具、围栏用的铁丝网,堆了满满一码头。
一周后,种羊舍率先建成。石墙青瓦,每间栏舍前都装着自动饮水器,地面铺着漏粪板,方便清理。老刘带着徒弟给栏舍消毒,撒上干燥的草木灰,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得在舍外种些驱蚊草。”老刘蹲在墙角观察,“这里湿气重,夏天蚊子多,种羊怕叮咬。”山雀部的兽医闻言,立刻带着族人去附近采来一大捆驱蚊草,捆成束挂在栏舍门口。
半个月后,五百只种羊运到了。牧民们小心翼翼地将羊从木笼里牵出来,细毛羊通体雪白,毛纤维细密得像棉花;半细毛羊体型壮实,毛发光泽顺滑。老刘挨个给羊测体温、检查口腔,在耳标上记下编号。山雀部的族人提着水桶过来,水里加了少量盐和草药:“这是醒神的,刚长途运输,让它们簌簌口。”
种羊们起初有些拘谨,在栏舍里踱步张望,等闻到外面苜蓿幼苗的清香,渐渐放松下来,开始低头啃食牧民递来的草料。
与此同时,饲料区的苜蓿已经长到半尺高,绿油油的一片。老周指挥着收割第一茬,新鲜的苜蓿被运到青贮窖,一层层铺好,撒上盐,再用石碾压实——这样发酵后,冬天就能变成酸甜可口的饲料,保证羊群有足够的营养。
围栏也在快速推进,铁丝网沿着划分的区域拉了一圈,柱子深深砸进地里,防止羊群窜栏。山雀部的族人骑着马在围栏外巡逻,马蹄扬起的尘土里,藏着对未来的期待。
一个月后,月牙河谷已初见牧场模样:石砌的种羊舍整齐排列,青贮窖盖着厚重的木板,饲料区的牧草迎风摇摆,围栏内的种羊悠闲啃草。生活区的土坯房升起炊烟,工匠们在空地上搭建铁匠铺,准备打造更多的牧羊工具。
天宇站在河谷高处,看着这片从荒地变成雏形的牧场,身后跟着老周和阿木。
“再过三个月,第一茬细毛就能剪了。”老周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按这长势,明年就能扩到两千只。”
阿木指着远处的羊群:“山雀部的孩子们已经学会给羊梳毛了,说要比谁梳得最干净。”
风拂过草场,带着牧草的清香,吹动着围栏上的布条。天宇望着阳光下泛着银光的羊毛,仿佛看到了不久后,一车车打包好的优质羊毛从靖海港出发,驶向远方的港口,而这片曾经的荒地,正变成真正的“黄金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