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79章 收购组网,联动土着

第379章 收购组网,联动土着(2/2)

目录

部落的巫医看着新搭的羊圈,用骨刀在木柱上刻下符号:“这是‘平安圈’,以后我们的羊就住这儿。”老周笑着递过一包草药:“这是驱虫的,晒干了铺在垫料里,羊不生虱子,羊毛更干净。”

最热闹的是盐湖部落,那里的土着第一次见到“分级秤”。当记账员把羊毛放在秤盘上,滑动秤砣,指着刻度说“五斤,一百五十文”时,他们反复摆弄秤杆,直到确认每次称出的数字都一样,才信服地竖起大拇指。

“以前商贩用手掂,说多少是多少。”部落长老对天宇说,“你们的秤公平,我们信。”天宇将一把铜秤送给长老:“这是部落的专属秤,以后你们自己先称,心里有数。”

三、联网成势:价格稳,人心齐

一个月后,六个收购站全部落地,之间用驼队连接成网。清晨,红砂岩站的羊毛装上驼车,午后就能运到中枢站,经过分级打包,傍晚便装上开往靖海港的货船。赵通拿着汇总账本,对天宇笑道:“现在每天能收两千斤羊毛,比零散收购时多了一倍,价格还比市场价高五文,牧民们都乐疯了。”

土着部落的变化最大。石泉部落用卖羊毛的钱换了铁犁,第一次种出了青稞;沙棘滩部落的羊圈扩到了五十个,还学会了用羊毛纺线;盐湖部落的孩子们戴着用铜钱换的铜铃,在收购站旁追逐打闹,铃声清脆。

这天,天宇在红砂岩站遇到了卡鲁。他不再裹兽皮,换上了粗布短褂,身后跟着三个背着满筐羊毛的族人。“我们想多养些羊。”卡鲁用生涩的汉话说,“你们能教我们配种吗?要像你们牧场里那样,毛又细又长的羊。”

天宇眼睛一亮,立刻让老周带着种羊手册过来。当看到手册上画着公羊和母羊的配种图,卡鲁连连点头,非要留天宇吃烤羊。篝火旁,土着人弹着骨笛,老巫唱着古老的歌谣,天宇看着跳动的火苗,突然明白:所谓收购网,收的不仅是羊毛,更是人心;联的不仅是站点,更是不同族群的信任。

四、意外之喜:土着的“秘密宝藏”

入冬前,驼队从最偏远的黑松林部落带回一批特殊的羊毛。分级员打开麻袋时,愣住了——那些羊毛泛着淡淡的银灰色,纤维比普通细毛还柔滑。“这是……银狐羊?”老周凑过来,翻出图鉴比对,“书上说这种羊是土着培育的古老品种,几乎绝迹了!”

黑松林的巫医解释:“这羊只吃松针和苔藓,毛里有松脂香,能防蛀。以前只够部落自己用,现在有你们收,我们打算多养几群。”

天宇抚摸着银灰色的羊毛,手感像丝绸般细腻。他当即决定,给银狐羊毛定出双倍价格,并派最好的兽医去黑松林,帮助部落扩大养殖。消息传开后,其他部落纷纷拿出压箱底的品种:沙漠部落的抗旱羊、雪山部落的厚毛羊……收购网里的羊毛种类越来越丰富,成了靖海港最抢手的货源。

赵通看着来往的驼队和日益充盈的库房,感慨道:“当初只想着稳价格,没想到还挖出土着的宝藏。”天宇望着西部的落日,晚霞染红了收购站的木牌,每个牌子上都刻着两个字:“信”和土着符号“谊”。

他知道,这张覆盖西部的收购网,早已不止是生意场,更是不同族群并肩前行的路——用公平作秤,以信任为绳,串起草原与海港,织出一片共赢的天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