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82章 航线贯通,产销稳定

第382章 航线贯通,产销稳定(2/2)

目录

白沙滩的避险港很快忙碌起来。驻守的快蟹船拖着“福顺号”驶入港湾,仓库管理员打开备用仓库,工人们冒雨将羊毛卸下来,堆放在防潮的木板上。船长清点货物时发现,只有十几包羊毛被雨水打湿,立刻让人拆开晾晒,损失微乎其微。

“多亏了避险港的备用仓库和防潮措施。”船长对前来慰问的赵通说,“要是搁以前,这船货至少得损失三成。”

类似的应急措施遍布三条航线:每个补给站都备有修补工具和防水帆布,能应对船只小范围受损;信号塔配备了烟火和信鸽,遇险要能在半个时辰内将消息传回靖海港;甚至连运输队的马车上,都带着可拆卸的防雨棚,防止陆路运输时羊毛被淋湿。

一次,“深海线”遇到了罕见的海雾,三艘商船失去了联系。按应急手册,它们各自鸣炮示警,最终在预定的汇合点重新集结,没有一艘偏离航线。船长们都说:“有了这些法子,再大的风浪心里也有底。”

四、产销两旺:链条上的生机

随着航线稳定和调度机制完善,羊毛的产销链路彻底活了起来。华夏沿海的纺织作坊不再担心原料断供,纷纷增加订单,甚至派来专人驻守靖海港,盯着最新批次的羊毛。

“这是江南‘锦绣坊’订的特级细毛,要求纤维长度在六寸以上,不能有一点杂质。”赵通拿着订单,对收购站的分级员说,“得从红砂岩和黑松林的种羊群里挑,包装时再垫层丝绸,不能磨损纤维。”

牧场的牧民们干劲更足了。卡鲁的族人学会了按标准剪毛、分级,每月卖羊毛的收入比原来养牛羊翻了两番,部落里盖起了砖房,孩子们还用上了从华夏运来的纸笔。“以前不知道羊毛能换这么多东西。”卡鲁摸着新做的羊皮袄,对天宇说,“现在部落里的年轻人都不想打猎了,就想好好养羊。”

加工车间也扩大了规模,从最初的三间木屋扩成了十间瓦房,配备了新的梳理机和纺线机,三十名女工日夜忙碌,将原毛加工成毛线、毛毡,甚至简单的羊毛毯,这些精加工产品的利润比原毛高五成,还更耐运输。

李婶拿着一匹刚织好的羊毛毯,对前来视察的天宇说:“这毯子用的是银狐羊毛,又轻又暖,江南的商人说能卖一两银子一条。”天宇看着毯子上细腻的纹路,笑着点头:“以后还要建染坊,染上颜色,能卖更高的价。”

五、延伸的脉络:不止是羊毛

稳定的航线和产销链,带来的不仅是羊毛贸易的繁荣。华夏的茶叶、瓷器顺着航线来到澳洲西部,在靖海港的市集上很受欢迎;土着部落的皮毛、药材则通过商船运往华夏,成了抢手货。

“福顺号”的船长每次返航,都会带些土着的蜂蜜和草药:“在江南,这些东西能卖高价,比运普通货物赚得多。”甚至有商人开始在靖海港开设商铺,专门经营两地特产,码头周围渐渐形成了热闹的市集。

天宇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往来的商船、忙碌的码头和远处牧场的羊群,心中清楚:航线贯通的不只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不同地域的资源与生机。当羊毛从草原走向作坊,当瓷器从码头走进部落,一条充满活力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而这条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为西部的繁荣注入力量。

夕阳西下,“长风号”的身影出现在海平面上,它完成了本月的运输任务,正返航归来。甲板上的水手们向港口挥手,码头上的人们也扬起帽子回应。海风吹拂着旗帜,带着羊毛的清香和海水的咸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连接与共赢的故事——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