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 第520章 模块化建造策略

第520章 模块化建造策略(1/2)

目录

“先锋号”工业区的中央指挥室内,一张巨大的“奇美拉”级模块化建造进度表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格上,舰体被清晰划分为6个大型模块,每个模块旁都标注着负责人、建造周期、所需资源及关键节点——引擎模块由老周牵头,武器模块归莉娜负责,居住模块交给小林统筹,能源核心模块由凯和星璃共同研发,还有舰首作战模块与舰尾辅助模块,分别由两名技术骨干带领小组推进。表格下方,红色的进度条已经开始缓慢填充,像一道希望的曙光,照亮了整个指挥室。

“传统战舰建造采用‘串联式’流程,必须等舰体框架完工,才能安装内部设备,整个周期至少需要18个月。”雷诺站在进度表前,手中的激光笔在6个模块间来回移动,语气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但‘奇美拉’级采用‘模块化并行建造’,6个大型模块可以在‘先锋号’的不同船坞同时开工,最后再进行整体组装,预计总周期能压缩到6个月,效率提升3倍!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快拥有对抗追猎者的战力,还能降低单一环节故障对整体进度的影响。”

这一策略的确定,源于团队对“奇美拉”级建造难度的深度考量。此前舰体结构设计虽已完成,但要将重达数千吨的星晶合金、精密的灵能设备与复杂的机械系统整合为一体,传统建造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面临“一步错、步步错”的风险。而模块化建造,就像“搭积木”一样,将宏大工程拆解为可掌控的单元,每个模块都能在独立环境中精细打磨,再通过标准化接口拼接,既保证质量,又提升效率。

一、大型模块的划分逻辑:功能独立,接口统一

团队依据“功能聚集、风险隔离”的原则,将“奇美拉”级拆分为6个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都具备完整的独立功能与标准化接口:

1.引擎模块(重量约800吨,建造周期45天)

?核心设备:2台矢量推进器、1套灵能助推系统、3组应急动力单元;

?功能定位:为战舰提供主要动力与机动能力,可独立完成推进器测试、燃料加注与故障排查;

?接口标准:配备4个通用能源接口(兼容新聚变核心输出)、2个数据传输接口(连接主控计算机)、8个机械固定接口(与舰体框架精准对接)。

“引擎模块的关键是推进器与灵能助推的协同。”老周拿着模块设计图,手指在推进器叶片的参数上停留,“我们在模块内预装了独立的测试系统,可模拟星际环境下的推力输出、转向精度与应急启停,确保模块交付时性能100%达标,无需在总装后再进行大规模调试。”

2.武器模块(重量约600吨,建造周期30天)

?核心设备:1门灵能主炮、6门电磁速射炮、4具灵能鱼雷发射管、1套火控雷达系统;

?功能定位:承担战舰的主要攻击任务,模块内集成独立的能源供应与冷却系统,可脱离舰体单独进行武器试射;

?接口标准:3个能源接口(直接连接能源核心模块)、5个数据接口(实时传输火控数据)、6个结构固定接口(与舰体装甲无缝衔接)。

莉娜对武器模块的建造充满信心,她带领小组在“先锋号”的武器测试场搭建了临时平台,已成功完成电磁速射炮的单发试射:“模块内的火控系统已与‘老兵’号的主控计算机完成适配测试,未来总装后,只需接入‘奇美拉’的主网络,就能立即形成战斗力,省去繁琐的调试环节。”

3.能源核心模块(重量约500吨,建造周期60天)

?核心设备:1台新型聚变核心、2套灵能缓冲舱、4组应急储能单元、1套能源分配系统;

?功能定位:为全舰提供稳定能源,模块内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与故障隔离机制,可独立监控核心运行状态;

?接口标准:8个能源输出接口(为其他模块供电)、3个数据监控接口(实时传输核心参数)、4个安全泄压接口(应对突发能量泄漏)。

这是最关键也最复杂的模块,凯和星璃几乎吃住都在能源实验室:“我们在模块周围设计了3层灵能屏蔽层,就算核心出现能量波动,也能被限制在模块内部,不会影响其他系统。目前聚变核心的单机测试已通过,接下来将与缓冲舱进行协同测试,确保能源输出稳定。”

此外,居住模块(提供20人长期驻留的生活空间)、舰首作战模块(集成侦察、指挥与近防功能)、舰尾辅助模块(包含维修、物资储存与医疗舱)也都完成了详细划分,每个模块的接口参数、重量平衡与功能边界都经过反复测算,确保总装时能“严丝合缝”。

二、并行建造的技术保障:船坞改造与标准化管理

要实现6个模块并行建造,首先要解决“场地不足”与“质量统一”的问题。团队对“先锋号”的原有设施进行了针对性改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