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LHS 3250(DC型白矮星)(1/2)
LHS3250:DC型白矮星的极端案例与宇宙物理实验室
1.天体基本特性与发现历程
LHS3250(别称LTT6701或LP888-63)是一颗距离地球约46.5光年(GaiaDR3数据)的DC型白矮星,位于南天的天燕座方向。作为20世纪60年代由LuytenHalf-Send(LHS)巡天首次编目的天体,它在后续研究中被确认为白矮星光谱分类中最的DC型代表——其光谱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吸收线特征,仅由平滑的连续谱构成。
关键物理参数:
光谱分类:DC(连续光谱无显着吸收线)
有效温度:5,800±200K(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
质量:0.51±0.02M☉(低质量白矮星)
半径:0.013±0.001R☉(≈地球半径1.5倍)
光度:0.0025L☉(比太阳暗400倍)
冷却年龄:15±3亿年(白矮星阶段持续时间)
前身星质量:1.0-1.2M☉(推测为F型主序星)
2.DC型白矮星的光谱之谜
2.1光谱特征的本质
LHS3250的光学-近红外光谱展现出令人困惑的特性:
绝对平坦:400-1000n范围内无任何吸收线(对比度<1%)
缺乏氢/氦特征:既无Hα线(656.3n),也无HeI587.6n线
无金属污染:CaIIK线(393.3n)上限仅0.1%深度
这种空白光谱意味着其大气可能由:
1.纯氦主导(He原子跃迁需要更高激发能)
2.极端对流混合(抑制元素分层)
3.完全电离状态(温度不足以激发吸收)
2.2理论模型的挑战
标准白矮星大气模型无法完美解释其光谱:
纯氢模型:预言应出现Hα线(未观测到)
纯氦模型:需要超低金属丰度难以解释
混合模型:无法再现连续谱斜率
最新研究表明,其大气可能是:
深度对流混合的氢-氦过渡层
受微弱磁场(<10kG)影响的电离态
原始行星物质完全蒸发的最后阶段
3.恒星演化与系统历史
3.1前身星的生命周期
LHS3250的前身星演化轨迹:
1.主序阶段(\~50亿年):1.1M☉的F型星,光度≈2L☉
2.亚巨星阶段(\~3亿年):核心氢耗尽,壳层燃烧
3.红巨星阶段(\~1亿年):半径膨胀至0.7AU
4.行星状星云(\~15,000年):抛射气体壳层
5.白矮星冷却:初始温度≈100,000K逐步冷却至今
3.2行星系统的命运
与多数金属污染白矮星不同,LHS3250展现出:
无红外超(Spitzer未检测到尘埃盘)
无光谱污染(金属丰度上限\[Fe/H]<-7)
无磁场扰动(Zeean效应探测限<5kG)
暗示其可能:
完全清除了周围碎屑
初始行星系统极度贫金属
经历特殊的热脉冲阶段净化大气
4.研究方法与技术突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