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风云再起,利炮出世(1/2)
大宁监的坚守,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南宋与蒙古双方高层,都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巴州,此战的胜利被无限放大。凌岳开仓放粮、整军经武、以寡敌众的事迹,通过商旅和流民的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了川东、荆湖一带。一时间,巴州“天府之国”的声名不胫而走。许多不堪忍受战乱和苛政的百姓,开始拖家带口,向着巴州的方向迁徙。苏婉清在巴州设立的流民营地,每天都挤满了新来的人。虽然带来了安置的压力,但更多的人丁,意味着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这让凌岳的根基愈发稳固。
而在南宋朝廷,大宁监的捷报,却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鄂州(今武汉),南宋枢密院。
宰相贾似道正与几位心腹大臣密议。案几上,摊开的正是从峡州传来的、关于大宁监战事的详细报告。
“一介小小的监镇守将,竟能凭借不足两千残兵,硬生生挡住蒙古五万大军的连日猛攻?还阵斩数千,逼得阿剌罕狼狈撤退?”一位大臣满脸不信,冷笑道,“此等战功,闻所未闻!必然是那凌岳夸大其词,邀功于上!”
贾似道抚摸着自己标志性的山羊胡,眯着眼,没有说话。他心中同样充满疑虑。凌岳此人,来历不明,崛起过快,早已被他视为眼中钉。这份捷报,若是属实,那凌岳便是大宋的擎天玉柱;若是假的……那便是欺君罔上,罪无可赦。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对他贾似道的权柄构成了威胁。
“皇上圣意如何?”另一位大臣问道。
贾似道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圣上已下旨,封凌岳为‘宁远将军’,命其在大宁监戴罪立功,固守待援。至于援军……”他放下茶杯,嘴角露出一丝苦涩,“朝廷如今也是捉襟见肘。吕文德吕大帅在黄州布防,抽不出身。我们能给的,也只有这道空头圣旨了。”
众人默然。他们都清楚,朝廷已经放弃了主动出击,只剩下被动防御。凌岳的存在,就像是朝廷丢在大宁监的一颗弃子,只希望他能多拖延一些时日。
与南宋朝廷的猜忌和混乱不同,蒙古方面,则迅速做出了反应。
阿剌罕的大营内,气氛凝重。地图铺在中央,上面标注着大宁监的位置。
“这个凌岳,是个厉鬼!”一名蒙古千夫长愤愤不平地说道,“我军的回回炮,他竟用火油和火箭来对付,简直是……卑鄙!”
阿剌罕没有理会他的抱怨,他的目光深邃而冰冷。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清对手。他派出去的探子回报,大宁监的守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绝非乌合之众。更重要的是,他从缴获的箭矢和火器残骸上,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
“传令下去,”阿剌罕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全军就地休整十日。派工匠,给我仿造那种能喷射火焰的箭矢。另外,加派斥候,务必搞清楚,凌岳的援军,到底在哪里!我不管朝廷派不派人来,我只要这座监镇!”
蒙古人开始研究巴州军的武器了。战争的天平,正在双方的学习与对撞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而在大宁监,凌岳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蒙古人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而是开始用小股部队日夜袭扰,同时在周边搜集物资,修建更多的营寨,摆出了一副长期围困的架势。粮食的消耗,在与日俱增。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日,凌岳与岳璃、墨衡在帅帐中议事,“蒙古人适应能力太强。我们必须拿出他们无法迅速模仿的东西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