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编织者”的讯号(1/2)
“守望者之家”地下七层,被成员们私下称为“凝望深渊之眼”的主监测中心,永远笼罩在一片低沉的嗡鸣与无数全息光幕流转的幽光之中。这里没有窗户,时间仿佛被数据的洪流所裹挟,失去了固有的刻度。邵博士端坐在她的环形控制台前,像一位驾驭着无形星舰的舵手,目光沉静地扫过面前纵横交错的能量流频谱图、空间引力涟漪模型以及实时更新的全球异常事件清单。
联合演习带来的短暂喧嚣已被隔离在外。对邵博士而言,那些战术层面的磨合与碰撞固然重要,但守护文明真正的基石,在于对这世界底层规则和未知威胁的持续洞察。她的战场,就在这片由数据和符号构成的寂静深空之中。
突然,一阵极其微弱、却与背景噪音截然不同的规律性脉冲,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特定频段的深空背景辐射监测子界面上,激起了一连串细微的涟漪。报警阈值并未触发,因为这讯号的能量级别实在太低,低到足以被绝大多数自动过滤算法视为宇宙背景的随机涨落而忽略。
但邵博士没有忽略。
她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指尖在控制台上飞快地舞动,如同一位精准的钢琴师。一连串指令无声地下达:提升特定频段增益,启动多重信号关联性分析,调用位于拉格朗日L2点及近地轨道所有可用探测器的协同观测数据,进行深度干涉测量定位。
“小刘,把S波段到极低频段的背景噪音模型调出来,做差分对比。”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注。
年轻的助手小刘立刻应命,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如飞。很快,经过处理的信号波形被剥离出来,清晰地投射在中央主光幕上。
那是一种……奇特的节律。并非简单的正弦波,也非人类或已知任何科技文明使用的数字编码。它更像是一种拥有复杂内部结构的“织物”,由无数细微的、相互嵌套的脉冲构成,时而绵密如雨,时而疏落如钟,呈现出一种非随机的、高度有序的数学美感。它的载波频率也在极其缓慢地漂移,仿佛在吟唱一首亘古而悠长的歌谣。
“能量签名分析结果,”小刘汇报,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讶,“非深渊谱系,重复,非深渊谱系。熵增率远低于已知任何自然或人造源……稳定得不可思议。来源方向……初步定位,天鹅座x-1方向,但具体距离无法测定,信号似乎……弥漫在一个非常广阔的区域。”
不是深渊。这四个字让监测中心内的几名核心研究员都下意识地松了口气,随即又被更大的好奇所取代。不是深渊,那会是什么?
邵博士身体微微前倾,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她调用了最高权限的密码学分析库,试图破解这讯号可能携带的信息。然而,结果令人沮丧。所有基于人类逻辑、二进制、甚至模拟量子计算的破译算法,在面对这种编码时都显得笨拙而无力。它的逻辑底层似乎是某种完全陌生的数学体系,其符号关系和语法结构迥异于人类认知的任何一种语言。
“像……像一种编织物。”邵博士喃喃自语,目光紧紧锁定着那不断重复、却又微妙变化的波形图,“不是传递信息,或者说,不完全是。更像是在……展示一种结构,一种存在的状态。”
她将这个未知的讯号源临时命名为“编织者”。这个名字既反映了其信号那独特的、如同经纬交织般的形态,也隐含了对它背后可能存在的智慧与意图的一种谨慎的猜想。
“博士,要通知林指挥官和肖雅主任吗?”小刘询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