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深渊回响无限流 > 第353章 “编织者”的讯号

第353章 “编织者”的讯号(2/2)

目录

邵博士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暂时不必。信号太微弱,来源和意图都完全未知,贸然上报只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紧张。启动‘深空之耳’协议,提升相关空域的监测优先级,持续记录并分析所有数据。另外,尝试与零女士沟通,看她是否能在她的‘记忆回响’中,找到任何与这种编码模式相似的碎片。”

命令被迅速执行。更多的计算资源被调配过来,无形的“耳朵”更加专注地倾听着来自天鹅座方向的微弱“歌声”。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邵博士几乎寸步不离控制台。她亲自调整分析参数,尝试了数十种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和信息理论模型。她发现,这讯号虽然微弱,但其时间稳定性高得吓人,几乎不受星际介质扰动和背景辐射涨落的影响,仿佛发射源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稳定的时钟。而且,其编码中蕴含着某种分形几何的特征,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观察,都能发现相似的自相似结构,这暗示着其背后可能拥有极其高超的信息压缩和抗干扰技术。

然而,越是深入研究,那层包裹着“编织者”的神秘面纱就越是厚重。它就在那里,持续不断地发射着,不疾不徐,不理不睬,仿佛一个沉默的巨人,只是自顾自地展示着自身的某种规律,对潜在的倾听者毫不在意。

这种绝对的、非交互性的沉默,反而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安。它不像求救信号,不像警告,也不像是试图建立沟通的问候。它更像是一种……存在宣言?或者,是某种宏大系统运行时的背景噪音?

深夜,当邵博士终于因为极度的疲惫和精神透支而不得不暂时休息时,她站在监测中心外休息区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隐没在黑暗中的山峦轮廓。脑海中依旧回响着那奇特的“编织者”讯号。

它不是深渊。这很好。但一个非深渊的、拥有如此高度发达技术(如果这讯号确实是科技造物的话)的未知存在,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是敌是友?是过客还是邻居?其出现会对人类文明、对“守望者”的理念产生何种影响?

她想起林默常说的话:“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存,更是可能性。”

“编织者”……你代表了哪一种可能性?

回到临时的住所,邵博士并没有立刻入睡。她在个人终端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加密档案,标签就是“编织者”。在里面,她详细记录了今天的发现、初步分析和所有未解的疑问。最后,她在档案的末尾敲下了一行备注:

“讯号持续监测中。特征:非深渊,高度有序,编码方式未知,来源不明,意图不明。暂命名:‘编织者’。潜在风险评估:无法判定。需保持最高关注,并寻求跨领域解读(建议引入肖雅的数学模型与零的直觉感知)。”

保存,加密。做完这一切,她才揉了揉酸胀的眉心,躺了下来。窗外,启明星正在东方缓缓升起,而在地下深处的监测中心里,那来自遥远星空的、微弱而规律的“编织”之音,仍在持续不断地、沉默地传入“守望者”的耳中,像一个亘古的谜题,等待着被解开的那一天。

她知道,平静的日子,或许又要被打破了。只是这一次,来的不是熟悉的黑暗,而是一片全新的、未知的迷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