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38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

第38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1/2)

目录

洪武元年(4065年)九月初一,大将军徐达把原来元朝都城的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建德门改为德胜门。

己亥日,指挥薛某到达东安州,俘获哈剌赤,将他斩杀,哈剌赤的将领和军校全都投降。

壬寅日,在北平设置大都督分府,让都督副使孙兴祖负责分府事务,提升指挥华云龙为分府都督佥事。

癸卯日,任命司农少卿杭琪为户部侍郎。

元朝湖广平章政事聂兴宗从德安前来归降。

在此之前,大军攻克了汴梁,捷报传来,皇上派人前去晓谕聂兴宗,到这时聂兴宗率领部众投降,还进献了马匹。

江西行省参政陶安去世。

陶安,字主敬,是姑孰人。

陶安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有远大的志向,广泛涉猎经书史籍,尤其对《易经》有深入的研究。

元朝末年,陶安曾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考试,担任明道书院的山长。

皇上渡过长江到达太平府,陶安率领当地的父老乡亲迎接拜见,他所说的话符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就将他留下来参与幕府事务,任命他为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随军队攻克金陵后,升任左司郎中。

不久,(朝廷)得到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个人。

皇帝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

陶安回答说:“我的谋略比不上刘基,学问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叶琛。”

皇上赞赏他善于谦让。

后来攻克黄州,太祖想要找一位重要的大臣来镇守这里,说:“没有人比得上陶安。”

于是让陶安到黄州任职。

陶安到任后,就放宽租赋,减少徭役,百姓都心悦诚服。

不久,陶安调任饶州知州。

当时正值征伐作战,急需军需物资,陶安劝谕引导百姓,百姓都乐于运送物资,因而军需物资充足。

等到敌寇来攻城时,陶安开导劝谕父老乡亲,率领子弟坚守城池。

过了几天,援兵到了,击退了敌军。

各位将领因为乡民大多跟从贼人,想要屠杀他们,陶安说:“百姓是被贼人威胁罢了,跟从贼人不是他们的本心,怎么能杀害他们呢?”

因此百姓都得以保全。

皇上听说以后,派遣使者前去慰劳陶安。

第二年,陶安入朝,朝廷命令他再镇守饶州。

百姓怀念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来奉祀他。

吴元年,朝廷开始设置翰林院,首先召陶安为学士,凡是国家的制度和礼仪等事情,大多是陶安拟定的。

等到将江西行省参政汪广洋调到山东时,就让陶安代替了他。

追封陶安的祖父为姑孰侯,祖母、母亲为夫人。

到这时,陶安在治所因病去世。

病情严重时,他仍然草拟了二十件有关国家大事的奏疏呈给皇上,皇上非常悲痛哀伤,亲自撰写祭文,派遣使者去祭奠,陶安当时享年五十九岁。

戊申日,都督同知张兴祖率领军队攻打永平,攻下了永平。设置洪武门千户所。这天夜里,荧惑星冲犯了右执法星。

己酉日,参政傅友德等人从大同俘获了原元朝的乔右丞等三十四人、三十五匹马,然后返回。

壬子日,夜间,太阴星侵犯毕宿。

癸丑日,设置卫辉府的辉州、淇州、彰德府的林州,以及安阳、汤阴、临漳三县。

甲寅日,皇帝下诏书将各个站改为驿。

乙卯日,皇上派遣宦官、奉御等官员到北平犒劳向北征伐的将士。

己未日,设置雷州卫指挥使司、广西卫指挥使司。

征戍将军邓愈派兵攻取洪山寨,在夜间四更的时候,攻破敌军的营帐,擒获、斩杀了很多敌军,守寨将领老马刘逃走了。

都督同知张兴祖从永平返回,到达北平。

辛酉日,湖广保靖安抚司的安抚使彭万里派遣儿子彭德胜进献表章、马匹以及地方特产。皇帝下诏书将安抚司改为保靖宣慰司,任命彭万里为宣慰使。

癸亥日,下诏征求贤才。皇帝下诏说:“我想天下广大,本来就不是一个人能治理的,一定要得到天下的贤人一起治理。以前因为战争频繁,疆土不定,对于选拔贤人、养育百姓的方法,并没有深入研究。虽然依靠一时的辅佐,安定了大业,然而身怀才能和品德的士人,大多还隐居在山林之中,这难道是有关部门在劝勉方面有失误吗?是朝廷对他们不够礼遇吗?还是我缺少见识,不足以招来贤才呢?是在位的官员蒙蔽了我,使贤才不能上达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些贤能的士大夫们从小学习,长大后施展自己的抱负,想要像尧、舜那样治理百姓的人,难道就一定这样直到去世就完了吗?如今天下刚刚安定,我希望和诸位儒士讲论昌明治国之道,启发我,使我心里开窍,从而达到极好的治理状态。隐居山林的贤士,如果有能够凭借贤能辅佐我,用德行救济百姓的人,官吏要以礼相待并送他前来,我将选拔任用他。”

诏令优厚供给阵亡将士的家属共四百一十五人,千户、百户、镇抚每人供给米二十石,麻布十匹;士兵每人供给米五石,钱一千二百文,麻布二匹。

皇帝下诏命令中书省运送两万件战衣,赐给向北出征的战士。

甲子日,大将军徐达派遣副将军常遇春、参政傅友德等人率领军队从北平出发,去攻取还没有被攻下的州郡。

乙丑日,常遇春等人攻下保定府,留下指挥李杰驻守保定府。

丁卯日,攻下中山府,派指挥董勋守卫中山府,于是率军奔赴真定。

冬季十月初一,皇帝从北京出发,返回京城。

夏国君主明升听说大明军队攻克了元朝都城,派遣使者前来祝贺。

大将军徐达派遣广武卫镇抚刘聚守卫河间,不久刘聚兼任河间府知府。

己巳日,副将军常遇春攻克真定,元朝的平章孙克义逃入三门寨,常遇春让指挥王金吾驻守在真定,孙克义不久又逃到平山寨,没过多久就前来投降。

在此之前,真定路达鲁花赤钑纳锡彰听说朝廷军队攻取了元大都,就准备好朝服,登上城西的山崖,面向北方拜了两拜,坠崖而死。

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的军队到达武陟,遇到了一百多个怀庆的巡逻骑兵,将他们俘虏了。

第二天,军队抵达怀庆,原来元朝的平章白琐住等人已经弃城逃入泽州,官军于是进入城中,俘获将士八百人,五十匹马,派指挥纪斌等人驻守此地。

辛未日,皇太子代理祭祀太庙。

壬申日,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率领军队抵达太行山碗子城,攻破关隘,原来的元军守兵纷纷溃散。冯宗异等人驻扎在星轺驿。

癸酉日,军队到达泽州,原元朝的平章贺宗哲、张伯颜等人率领军队逃走,于是明军占领了泽州,留下军队守卫。

不久,扩廓帖木儿的部将平章韩札儿、毛义等人率领步兵和骑兵前来进攻,平章杨璟、参政张斌等人前往救援,在韩店与元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我军失利。

甲戌日,元朝左丞王某率领军队从河中出发攻打潼关,都督佥事郭子兴等人抵御他们,两军刚刚交战,指挥于光就手持长矛大声呼喊,横向冲击敌军阵营,敌军士兵纷纷溃败,郭子兴等人趁机乘胜追击,追杀了数十里,元军大败。

乙亥日,任命吏部尚书滕毅为江西行省参政,刑部侍郎盛原辅为吏部尚书。

丙子日,命令中书省到各郡县去,访查寻求应当祭祀的神灵、名山大川、圣明的帝王、忠诚的臣子和壮烈之士,凡是对国家有功劳以及有恩德于百姓的,都要如实上报,记载到祭祀的典册之中,命令有关部门每年按时祭祀。

丁丑日,皇上从北京返回京城。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攻取了潞州。

大将军徐达派遣指挥叶某等人攻取齐堂山寨。

戊寅日。皇帝因大都平定,向天下下诏说:“统一全国来安定人心,确立国家正统以统治天下,这是事理形势所决定的,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自从群雄乘乱而起,天下四方都急切地想要安定,元朝纲纪已经败坏,疆土分崩离析,谁能拯救百姓,让天下统一安定呢?只是我德行浅薄,造就了这样宏大的事业,承蒙上天眷顾保佑,臣子辅佐拥戴,在江南建立帝业,平定中原地区。回顾幽燕之地,这里实在是元朝的根基所在,我命令将领北伐,各郡都顺利归附,已于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攻克了元朝的都城,元朝君主远逃,我们的军队秋毫无犯,百姓的商业活动没有受到影响。胜利的消息传来,实在让我感到欣慰。已经将大都改为北平府,派官员屯守。天下已经统一,国家的正统地位就此确立,正要和百姓共享这太平幸福。还仰仗朝廷内外的臣子,日夜奉公勤勉,来匡正我的不足。所有相关事宜,都详细地列在

其一,元朝君主父子逃到了北方沙漠,像乃颜、蒯突之类的人,与他们向来是仇敌,一定不会容下他们。果真能够认清上天的旨意,双手反绑、口衔玉璧前来投降,我会用特殊的礼节对待,让其在我朝成为宾客。

其二,躲避战乱的百姓,聚集在小寨子里,诏书到达之日,都听任他们各回本业。如果有违抗命令、固执错误的人,绝不饶恕其罪行。

其三,元朝残余势力中那些领兵的头目,曾经抵抗过朝廷的军队,因害怕被治罪而聚集在一起,如果有能率领部众前来归降的,一律根据其才能加以提拔任用。

其四,旧有官员以及军人、百姓等人,近来因为大军攻克大都的时候,惊慌失措,与父母妻儿活生生分离,逃跑到别的地方,如果真能主动前来归附,将不会被问罪,仍然让他们家人团聚。

其五,朔方的百姓以及蒙古、色目等各族人,先前因为连年战争需要供给物资,长久被不良的政令所困苦。自从归附之后,各自安居乐业,趁着时令耕作。所有的羊、马等牲畜,任其随处放牧饲养,有关部门要经常加以慰问抚恤。

其六,北平新归附的地区,如有犯罪情况以及官府的拖欠债务等,只要是元朝遗留之事,一概予以革除。

其七,秘书监、国子监、太史院的典籍,太常寺的法服、祭器、仪卫,以及天文、仪象、地理、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已经命令总兵官收集,那些迷失散落在军民之间的,允许到官府上缴。

其八,自从战争爆发以来,南方和北方的道路被阻隔,北平府如果有来自南方的人,愿意回归故乡的就听任他们回去,还没有归附的州郡的总兵官要明确告知利害关系,随时随地招抚晓谕民众。

其九,各处征调进军的士兵,有阵亡或者因病去世的,当地官府要将他们掩埋,并且优厚地抚恤他们的家属。

其十,新近归附的州城的军民官吏,如果没有接到朝廷省部明确的公文,不得擅自征收军需物资,骚扰百姓,以免妨碍农事。

啊,在上顺应上天的心意,使各国都得到治理;在下顺从民众的愿望,使四海合为一家。所以发布这道诏书告知你们,想来应该都知道了。”

大将军徐达派遣徐州卫镇抚程信驻守雄州,又分兵驻守霸州。

己卯日,有百姓告发富人谋反,皇帝命令御史台、刑部调查审问,结果发现都不属实。

御史台大臣进言说:“告发的事情发生在大赦之前,应当发配到远方戍守。”

刑部官员说应当判处告发者死罪。

皇上拿这件事询问秦裕伯,秦裕伯回答说:“元朝的时候,凡是告发谋反但情况不属实的人,罪名只是杖责一百,这样做是为了开辟告发的途径。”

皇上说:“不是这样的。奸恶之徒如果不受到惩处,天下的好人被他们诬陷的就多了。从今以后,凡是告发谋反之事不属实的,主管官吏要判告发者有罪。”把这些写下来作为法令。

庚辰日,太祖上完早朝之后,召见值宿守卫的武将并告诫他们说:“我和你们出身平民,经历了十五六年的战争,才得以成功。我现在成为天子,你们也担任了显赫荣耀的职位,享受着荣华富贵,这并不是偶然的。当各地的英雄豪杰纷纷崛起,互相攻打争夺的时候,我率领孤立无援的军队去迎敌,处境非常危险。然而每次出征,都要告诫将士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焚烧百姓的房屋,这份心意,上天都看在眼里,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成就。你们也想想过去在民间的时候,看到元朝的将帅,穿着轻暖的皮衣,骑着肥壮的马,气势显赫,哪里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然而他们的君臣,不想着祖宗创业的艰难,骄奢淫逸,只想着自己的安逸享乐,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一旦上天改变了运势,他们不但不能保住富贵,甚至导致丧失性命、毁灭名声。现在天命在我身上,我怎么敢骄傲懈怠呢?常常担心国家的政事被荒废缺失,因此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如果不是犒赏将士、宴请百官、招待外国使节,就不曾设宴作乐。你们也必须勤奋做事、遵守法律,不要忘记贫贱的时候,不要做骄横奢侈、荒淫放纵的事情,那么自身就会常常荣耀而家庭也会常常富裕了。”

甲申日,夜里,有一颗流星,大小如同酒杯,颜色为赤黄色,从天市垣东边出现,运行到张宿后消失。

丙戌日,设置信阳州和罗山县,隶属于河南分省。

戊子日,下令将北平城中的士兵和百姓迁到汴梁。

己丑日,任命陆仲亨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任命原元朝河南行省都镇抚李敏为工部侍郎。

设置京畿都漕运司,设立漕运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牍(从九品)、属官监运(正九品)、都纲。

由于没有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仅“省注”二字可能有不同解释,如果理解为动宾结构,可译为“审阅批注”;如果是名词,可能是某个名称(如省略注释、某省的注解之类的意思),难以确切翻译。

任命龚鲁、薛祥为漕运使。

庚寅日,将怀庆、卫辉、彰德、广平、顺德、大名、河间、保定、真定九府隶属于河南分省,将德安府隶属于湖广行省,将北平府隶属于山东行省。

辛卯日,任命都事汪何为吏部侍郎。汪河起初担任大都督府都事。

癸卯年,汪河奉命出使扩廓帖木儿,被拘留在陕州六年,到这时才回来,所以朝廷下令提拔他。

癸巳日,参政傅友德攻打下平定州,于是驻守在那里。

甲午日。皇帝下令征召元朝太史院使张佑、张沂、司农卿兼太史院使成隶、太史同知郭让、朱茂、司天少监王可大、石泽、李义、太监赵恂、太史院监候刘孝忠、灵台郎张容、回回司天太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十四人来到京城。

赐予元昭文馆学士李庭训帽子、腰带和衣服。

司天监进献了元主所制造的水精宫刻漏,设计极为精巧,其中有一个木偶人,能按时自动击打钲鼓。

皇上看了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废弃了国家大事,而将心思花在这上面,这就是所说的做没有益处的事情,却损害了有益的事情。如果能将这份心意转移到治理天下上,怎么会灭亡呢?”命令身边的人把它打碎。

乙未日,命令工部制作大祀分献官、陪祭官以及执事官的法定服饰。

革除考功所这一机构。

任命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镛、卢德明、张易为太子谕德。

皇上对他们说:“用模子浇铸金属、磨砺玉石来制成器物。朕命令你们辅导太子,一定要先培养他的德行,使他达到高明的境界。对于帝王之道、礼乐教化,以及古代的成败事迹、民间的耕种事务,要早晚给太子讲述,让他每天都能听到正直的言论,这样他就不会受到不正经、邪恶思想的干扰。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感染,将来执政时,自然能符合正道。你们要努力啊。”

丁酉日,改琼州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崖州、吉阳军、儋州、南宁军、万化军都改为州,隶属于琼州府,南建州改为安定县。

大将军徐达派遣平章曹良臣率领士兵及马指挥等人镇守通州。

设置永州卫、陈州卫两个卫所。

疏浚后湖以及石灰山、龙湾的河道,总共一千多丈。

皇帝命令礼官制定正月初一朝会的礼仪。

事前,内使监官在奉天殿摆放御座、香案,在文楼设置皇太子、亲王的临时住所。

侍仪司在丹墀中内道的西北方向设置表案,文武官员起居的位置在文武楼的南面,东西相对。

一品、二品官员的拜位在中道的东西两边,三品以下官员的拜位都在中道的

使者站在文官拜位的东边,面朝北,以西为上位。

殿前班、侍从班各位执事官员的起居位置在文武官员起居位置的北面,东西相对。

捧表官、宣表官、宣表目官、展表官站在表案的西边,面向东。

两名纠仪御史站在表案的南边,东西相对。

两名宿卫镇抚分别站在东西两边的台阶之下。

二十四名护卫百户位于宿卫镇抚的南边,位置稍靠后。

典牧所的两名官员站在乘马之前,东西相对。

司辰郎负责报时,位置在中道之中、文武官员拜位的北面。

两名知班站在文武官员拜位的北面,东西相对。

通赞、赞礼两人站在知班的北面,通赞在西边,赞礼在东边。

引领文班和武班的共四人站在文武官员拜位的北面,位置稍靠后,东西相对。

引领殿前班的两人站在引领武官班列人员的南边,引领使者的两人站在引领文官班列人员的南边,抬举表案的两人站在引领武官班列人员的北边。

抬举殿上表案的两人站在西边的台阶

在丹陛上,侍仪司在台阶中间设置皇太子、亲王的拜位。

殿前班指挥司的三名官员站立在宫殿台阶的西边,面朝东。

宣徽院的三名官员站立在宫殿台阶的东边,面朝西。

仪鸾司的官员位于殿中门的左右两边,负责护卫的八名千户位于殿东西门的左右两边,都东西相对。

两名典仪官站在台阶的南边,东西相对。

四名鸣鞭者排列在殿前班的南边,面朝北。

六位将军站在殿门的左右两边,四位天武将军站在台阶的四角,都东西相对。

殿上,尚宝司在正中间设置宝案。

侍仪司在宝案的南面设置表案,皇太子、亲王站在表案的南面。

文官侍从、起居注、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卿站在殿上的东边,面朝西。

武官侍从班中的悬刀指挥站在殿上的西边,面朝东。

接受表章的官员和接受表章目录的官员在文官侍从班的南边,面朝西。

两名内赞站在受表官的南边,东西相对。

卷帘的两位将军站在帘前,东西相对。

这一天清晨,金吾卫陈设卤簿,在午门外东西两侧排列甲士,在奉天门外东西两侧陈列旗帜仪仗。

十二面龙旗分左右两边排列,由十二名甲士执掌。

一面北斗旗、一面大旗在前面,一条豹尾旗在后面,都由三名甲士执掌,老虎、豹子各两只,驯服的大象六头,分布在左右两边,左右两边排列着六十四面旗帜。

左边前方第一行有两面门旗;第二行有一面月旗、一面青龙旗;第三行有一面风旗、一面云旗、一面雷旗、一面雨旗,一面天马旗、一面白泽旗、一面朱雀旗;第四行有木星旗、火星旗、土星旗、金星旗、水星旗各一面,熊旗、鸾旗各一面;第五行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旗各一面;第六行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旗各一面。

右边前方第一行与左边前方第一行相同;第二行有一面日旗、一面白虎旗;第三行有江、河、淮、济四水旗各一面,天禄、白泽、玄武旗各一面;第四行有五岳旗各一面,熊旗、麟旗各一面;第五行有金、娄、胃、昴、毕、觜、参旗各一面;第六行有井、鬼、柳、星、张、翼、轸旗各一面。

每面旗帜配五名甲士,一人执旗,四人执弓弩。

拱卫司在皇太子、亲王的位置铺设拜垫,在奉天门外设置五种车驾,玉辂在中间,左边是金辂,接着是革辂,右边是象辂,接着是木辂,全都并排排列。

典牧所在文武楼的南面设置乘马,每边各三匹,东西相对。

宫殿前红色台阶的左右两边布置黄麾仗,各有三行。

左边前方第一行有一把黄盖、两把红大伞,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各一把,雉尾扇、朱红色团扇各四把;第二行有羽葆幢、豹尾、龙头竿、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绛引幡各两面,一面黄麾;第三行有戟氅、戈氅、仪锽氅各五件。

右边三行与左边相同。

丹陛左右陈设的幢节等仪仗分为四行,左边第一行有响节、金节、烛笼各三个;第二行有一面青龙幢,班剑、梧杖、立瓜、卧瓜、仪刀、镫仗、戟、骨朵各三件,一面朱雀幢。

右边前面第一行与左边相同;第二行有一面白虎幢,其余与左边相同;第三行有一面玄武幢,其余与左边相同。

宫殿大门左边设置一个圆盖、一个金脚踏、一个水盆、三把黄色团扇、三把红色圆扇,右边设置一把金交椅、一个水罐,其余与左边相同。

以上这些都由校尉拿着。

殿上由内使监安排陈设。

左边有两把拂子,一个金唾壶、一个香盒;右边有一个金唾盂、一个香炉,其他与左边相同。

以上这些都由内使拿着。

和声郎在丹墀上排列乐队,位于文武官员拜位的南边。

侍仪司的两名舍人抬着表案进入,来到殿上的位置。

两名舍人把装着表章的匣子放在案上,抬着案进入丹墀的位置。

第一遍鼓响,百官都穿上朝服。

第二遍鼓响,百官各自依照品级在午门外整齐列队,以北为上,东西相对。

通赞、典仪以及宿卫、镇抚等官员各就各位。

各位侍卫官各自穿戴好服饰器具,尚宝卿等侍从官进入,前往谨身殿等候迎接皇帝。

第三遍鼓响,文武百官按次序进入,各自到达自己的位置。

侍仪官上奏说外面准备完毕。

御用监的长官奏请皇帝,皇帝穿戴衮冕,乘坐御舆出行,尚宝卿捧着宝玺,侍仪、侍卫在前引导并警戒清道。

皇帝将要出来时,仪仗移动,大乐鼓吹响起,皇帝登上御座,音乐停止。

将军卷起帘子,尚宝卿将宝玺放在案上。

拱卫司的官员鸣鞭,司辰郎报时。

报时结束后,各位侍从官、拱卫司官从殿西门出去,从西阶走下。

引班引领群臣进入起居的位置。

通班唱:某衔指挥使臣某以下向陛下请安。

音乐响起,行四拜礼,音乐停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