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三(1/2)
洪武二十四年(4088年)冬十月初一甲寅日,皇上对群臣说:“作为君主、臣子,洞察事理贵在明智,处理事情贵在果断。从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教化,封德彝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逐渐变得浮薄虚伪,想要教化却不能实现,只有魏征劝唐太宗推行教化,最终达成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这可以说是洞察事理明晰。宪宗想要讨伐吴元济,满朝大臣都认为不可行,只有裴度劝宪宗讨伐他,最终取得了大功,这可以说是有决断力。
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都取决于此。如果做臣子的悠闲地过日子,没有什么建树和高明的见解,皇上又不是刚正圣明、果断的君主,那么朝政就会一天天地败坏,国家就会一天天地衰落,像汉元帝就是这样的。《尚书》上说:‘功高在于立志,业广在于勤勉,能够果断,就不会有后患。’你们在朕身边做事,应当建立功勋,成就事业,来效仿古人。”
皇帝敕令礼部说:“三韩这个地方,君臣违背正道、行事混乱,到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然而没有发生过争城夺地的战争,百姓在乡村城镇安居乐业。去年有人来报告说,王瑶继承王位,他是王氏的后裔,应当派使者带着礼物去慰劳他,看看他处理政事的能力怎么样。”于是派元来投降的承徽院使康完者笃等人带着礼物前往高丽赏赐。
乙卯日,皇帝祭祀太庙。皇帝诏令公、侯早早到华盖殿上朝,行完叩头礼后,退到中右门等候。接着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断事官奏事完毕之后,也退到中左门等候到齐后陪从于朝班。其余各衙门依次入奏完毕,应当侍班的官员依照品级顺序站立。
丙辰日,黄昏时分,金星进入南斗星区。
丁巳日,北平、河间二府发生水灾,皇帝下诏免除这两个地方当年的田租。
皇帝命令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前往陕西,和凉国公蓝玉一起训练将士。
己未日。皇帝谕示户部说:“凡是军民死亡的,他的父母、妻子、鳏寡孤独、贫病无依的人,命令天下有关部门立即上奏,我将赈济抚恤他们。”
车里军民宣慰使刀暹答派遣他的弟弟刀三怕剌等人进贡大象和地方特产。刀暹答,是刀砍的儿子。
夜里,土星侵犯太微垣东垣上相星。
庚申日,赐给山西各卫所、太原三护卫的士兵和归降的番军六万五千五百多人冬衣。
表彰保定人顾仲礼孝顺的品行。仲礼幼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曾经遇到荒年,背着母亲辗转迁移到别的郡县,供养母亲极为周到,七年后才回来。遇到蝗灾爆发,顾仲礼来到田间,哭泣着说:“蝗虫把庄稼都吃光了,我靠什么来养活家人呢?”不久有大风吹走蝗虫,禾苗得以不被损害。母亲去世时,仲礼已经六十岁了,他在母亲的墓旁搭盖小屋守孝三年,悲伤哀痛如同第一天一样。这件事传到朝廷,皇帝下令表彰他。
确定生员头巾服饰的制度。襕衫是用玉色的绢布制作而成的,有着宽宽的衣袖、黑色的衣边和黑色的丝绦,软巾上垂着带子。皇上认为学校是为国家储备人才的地方,而士子的巾服和吏胥没有区别,应该有所甄别,命令工部制定式样进呈。皇帝亲自视察,要求必须典雅,一共修改了三次,它的形制才确定下来。从此读书人的衣冠有了古代的样式。
壬戌日,提升彭城卫指挥佥事朱方为北平都指挥同知,赏赐钞一百锭、四表里文绮。
乙丑日,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典史冯坚进言九件事:第一件事是让皇上保养身体,认为这是百姓社稷的福气。君主奉行天命,体恤百姓,治理天下事务,本就应当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饭,振奋精神,治理国家,但是百姓的安宁,宗庙社稷的巩固,都取决于皇帝一人。
如今陛下年纪已经很大了,天还没亮就召见百官,这似乎不是顺应时节调养身体的方法。希望陛下内心清净,减少事务,不要干预琐碎的事务,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永远成为百姓和国家的福分。
第二点是慎重地选择老成持重的大臣,来作为各位王爷的助力。臣下听说任命官员要任用贤能的人材,身边的近臣必须是合适的人。现在陛下派诸王去藩国,正值他们英姿飒爽的壮年,臣希望陛下慎重地选择老成持重的大臣,作为诸王的使臣,让他们正色直言,纠正诸王的过失,凡事都要合乎道理,不仅能让陛下安心,也足以成为诸王的福气。
第三是排斥夷狄,把这当作中原地区的福分。王者治理天下,确立纲纪,制定礼乐,以实现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神妙的谋略,使远方的国家感到敬畏而前来归附,使四方的蛮夷都得到安宁,然后国内才能够安定,才能够施行教化和政令。现在天下统一,四海之内都只有一个君主,而边境地区没有防备,这是不行的。臣下希望陛下致力于农业生产并讲习军事,在边疆屯兵戍守,以我方的安逸来应对敌方的疲劳,驱逐抵御夷狄,这实在是中原的福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