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67章 惊雷无声

第67章 惊雷无声(2/2)

目录

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朱棣和凌云极力保密,但朝堂高层和利益相关方,还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感受到了变化。皇帝处理某些边镇军务和地方急报的速度快得反常;一些原本需要反复扯皮的决策,如今下达得异常迅速;尤其是徐理等人发现,他们试图利用信息传递时间差来运作的一些事情,屡屡受挫。

“陛下身边,定有我们不知的快捷通信之法!”徐理在密室中,对心腹们斩钉截铁地说,“绝非寻常驿马!很可能是凌云弄出的新花样!”

“莫非是驯养了极其神骏的信鸽?或是用了什么西洋的千里镜?”有人猜测。

“信鸽?千里镜?岂能有如此稳定迅捷!”徐理摇头,面色阴沉,“此物不除,则我辈犹如聋聩,日后只能任由凌云及其背后之人摆布!”

他们改变了策略。一方面,指使言官,以“莫须有”的罪名,如“擅兴工役,耗费国帑”、“结交内侍,窥探禁中”等,继续弹劾凌云,试图从政治上施压。另一方面,动用地方势力,在已知的线路铺设路径附近制造事端,或煽动民众以“破坏风水”、“惊扰祖坟”为由阻挠施工,甚至派人夜间破坏已架设的线路(虽然很快被东厂修复并加强了巡逻)。

一次,在扬州段线路施工时,一群被煽动的乡民围住了工地,与东厂番子对峙,场面一度失控。消息通过刚刚建好的一段线路发回南京,朱棣闻报震怒,直接电令扬州卫所出兵“弹压刁民,保障工事”。当全副武装的军队出现在现场时,那些被鼓动来的乡民顿时作鸟兽散。背后煽动者的几个地头蛇,被军队以“煽动民变、破坏皇差”的罪名直接锁拿,其雷霆手段,再次震慑了地方。

与朝堂和地方上激烈的反应相比,“四海商会”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沈敬仁不再主动拜访凌云,那几位“南洋巧匠”也仿佛人间蒸发。就连之前一直若隐若现的商业竞争和情报刺探,都减少了许多。

然而,凌云和马三宝都清楚,这种沉默绝非放弃。东厂侦知,“四海商会”正在加速整合其控制的沿海船队,并似乎在东番(台湾)、琉球等地加大了活动力度。他们仿佛在积蓄力量,或者,将注意力转向了电报技术暂时无法触及的海外。

更令人不安的是,天工院内部发现,有人试图窃取电报机的核心图纸和密码本!虽然及时发现,未能得逞,但涉事的一名工匠在被捕前服毒自尽,线索中断。所有迹象都隐隐指向那个神秘的商会。

“他们在等。”凌云对郭衡分析,“要么是觉得在陆上、在朝廷体制内与我们正面竞争已难有胜算,要么……就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或者,在准备一种我们尚未知晓的反制手段。”

电报网络的初步成功,也让凌云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必须配套严格的制度,否则其破坏力同样惊人。

他向朱棣上奏,初步提出了《金铃通信管制条陈》,内容包括:信息分级加密制度、报务员忠诚审查与宣誓、线路巡检维护规范、以及最重要的——严禁私自架设、使用此类通信设备,违者以谋逆论处!

朱棣全盘采纳,并赋予东厂稽查之权。这意味着,电报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深深的皇权与保密烙印。

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需求。随着线路延长,信号衰减问题再次凸显,需要建设中继放大站;密码系统需要更加复杂以防破译;如何将电报系统与现有的驿传体系结合,形成多层次的信息网络,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凌云站在新绘制的、标有已建和规划中电报线路的大明疆域图前,心潮澎湃。这些纤细的线条,正在无声无息地编织着一张覆盖帝国核心区域的信息巨网。这张网,既承载着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希望,也蕴含着难以预料的危险与挑战。

惊雷无声,却已改换了天地间的节奏。帝国的血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搏动,而由此带来的,将是整个机体更深层次的蜕变与适应,以及,更激烈的排斥反应。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