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67章 惊雷无声

第67章 惊雷无声(1/2)

目录

朱棣对电报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仿佛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物。他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旁观者或支持者,而是决心亲自投身其中,成为最积极的推动者。

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一个由皇帝亲自掌控、马三宝负责协调、凌云负责技术实施的“金铃司”的雏形,如同一颗悄然发芽的种子,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开始生长。

这个“金铃司”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的首批目标是架设三条绝密线路。第一条线路是连接南京和京口,这是帝国的财政命脉所在,也是漕运的枢纽之地。通过这条线路,中枢可以实时掌握财政动态,确保国家的经济稳定。

第二条线路则延伸至扬州,这座城市不仅是文化名城,更是富庶的盐税重地。电报的架设将使得南京与扬州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有利于对盐税的管理和监控。

最后一条线路直接连通南京和江北浦口大营,这里是京畿卫戍部队的驻扎地,其军事意义不言而喻。这条线路的建立将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指挥效率和作战能力,确保国家的安全。

这三条绝密线路的架设,标志着“金铃司”的正式成立,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即将到来。

这项工程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它以“修缮官道水利”和“架设防洪通信”为幌子,实则由东厂精锐和工部最可靠的工匠们秘密负责施工。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线路的选择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尽量避开人口密集的地区,而是选择绕行丘陵、林地,或者趁着夜色在城市边缘迅速通过。

由于工程的特殊性,绝缘子和导线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确保供应的稳定性,相关的工坊被以各种看似合理的名义纳入“皇产”范畴,或者受到严密的监控。这样一来,这些工坊的产能就能得到优先保障,满足工程的需求。

而凌云及其团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需要全面统筹工程的设计,还要应对沿途遇到的各种地形难题。比如,当需要跨越河流时,如何确保水下线缆的密封和固定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他还要不断完善电报机本身,提高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编写更复杂的密码本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还需要对密码学有深入的了解。而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熟练操作电报机,凌云还得培训更多的报务员。这些报务员主要从格物院背景清白的学生和东厂识字的番子中挑选,经过严格的培训后,他们将成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条正式投入使用的,是南京至浦口大营的线路。这条线路虽然不长,仅有不到二十里,但它的贯通却具有重要意义。当这条线路完成测试并正式投入使用后,其高效能在一次小小的“意外”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浦口大营,一名队正因为克扣军饷,引起了麾下士卒的强烈不满,一场哗变正在酝酿之中。按照以往的情况,如果要将这个消息传递到南京,再派遣军队前来弹压,至少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变乱很可能会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形成难以控制的燎原之势。

然而,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营中有一名被东厂发展的暗桩,他巧妙地利用了秘密设置的电报点(这个电报点被伪装成了一个后勤仓库),在事情发生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内,就将密电迅速发回了南京。

朱棣在乾清宫直接收到了译电。他当即通过同一线路,向前来请示的京营指挥官发出了措辞严厉、指令清晰的电令。当京营骑兵在一个时辰内赶到浦口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那名队正,平息事态时,参与哗变的士卒甚至还没完全串联起来!

此事被严格封锁,但在极少数知情的核心将领和官员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他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一种名为“信息速度”的力量,如何碾压了传统的反应时间,使得中枢的掌控力变得如此直接和恐怖。

紧接着,南京至京口的线路也开始发挥作用。以往需要快马一天才能送达的漕粮日报、水位预警,如今瞬息可达。户部和漕运衙门可以更及时地调整调度,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信息来自那条不起眼的“铁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