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夜话(1/2)
深夜,爱情公寓3603室。服务器机柜的指示灯在幽暗中规律明灭,像深海生物的呼吸。
林浔靠在椅背上,屏幕上幽蓝的光映着他没什么表情的脸。加密论坛的界面简洁冷硬,置顶的聊天窗口标题是「虚拟生态研究组」。光标在输入框里安静地闪烁,像在等待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答案。
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林浔罕见地犹豫了。电梯里诺澜那抹了然的笑意,和此刻屏幕上“澜语星辰”的Id微妙地重叠。湘君的声音懒洋洋地在旁边响起,带着点幸灾乐祸的戏谑:
“哟,对着聊天框发什么呆?白天电梯里不是挺能装酷吗?‘数据是理解世界的语言’?啧啧,人家诺澜小姐的眼神,摆明了是‘哦,原来是你这个网瘾数据狂’。”湘君穿着那件标志性的白色连帽衫,斜倚在服务器机柜上,指尖夹着根并不存在的烟,“怎么,线下掉马甲,线上就怂了?怕你的‘理性外壳’被戳穿?”
林浔没理他,指尖落下,敲下第一行字。
---
湘水之神(00:12:04):
今日观测到一例高信息熵事件。目标个体A(高社会地位,强逻辑能力)在高压情境下,其“理性决策程序”被意外触发的“非逻辑情感模块”覆盖。该模块由过往未处理的情感债务(变量x)驱动,导致其行为模式出现剧烈偏差。有趣的是,个体b(通常行为模式趋近混沌算法)在此刻却输出了高度稳定的“忠诚协议”,行为逻辑与个体A形成镜像互补。结论:压力阈值能反转特定个体的行为优先级,情感债务(x)是关键的触发器。
发送完毕,林浔向后靠进椅背。这不是他惯常的纯粹分析。他在描述Lisa榕的崩溃和吕子乔最后的“仗义执言”,但刻意模糊了具体指向,甚至加入了“非逻辑情感模块”这种带点人性化的比喻——他在试探。如果她是“澜语星辰”,她一定能看出端倪,甚至可能……接招。
---
澜语星辰(00:15:22):
事件描述极具画面感。个体A的“理性程序覆盖”现象,让我想起今天在单位目睹的一场小型风暴。一位平日以冷静犀利着称的前辈(个体c),在遭遇突发危机(疑似核心数据丢失?)时,竟表现出罕见的、近乎孩童般的慌乱和无助。反倒是团队里一位公认的“不稳定因子”(个体d),在关键时刻稳住了局面,输出了一套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的危机处理流程。这似乎印证了你的观察:压力是人格算法的强力扰动源。个体c的崩溃,是否也源于某个未被妥善处理的“情感债务”(x)?而个体d的稳定,是否恰恰源于其混沌模式对“计划外变量”的天然适应性?
林浔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诺澜的回应几乎完美复刻了他抛出的结构,甚至同样用了“人格算法”、“扰动源”、“混沌模式”这些混合了学术与拟人化的词汇。她描述的“个体c”和“个体d”,指向性太强了——个体c慌乱,个体d稳定?她在说Lisa榕崩溃时曾小贤的意外“靠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