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夜话(2/2)
仅从一些蛛丝马迹就猜到了很多东西吗?
湘水之神(00:18:01):
高度吻合。个体c的“情感债务”(x)可建模为长期压抑的“价值认同缺失”与一次高烈度的“自尊创伤”事件的叠加态。个体d的稳定,其底层逻辑或可解释为“低预期阈值”带来的冗余容错空间——因其常态处于混沌低效,任何有效输出均被视为增益,反而不易受预期落差冲击。补充:今日亦观测到个体b的“忠诚协议”执行后,其自身核心稳定性参数(K值)出现短暂异常飙升,疑似触发了某种“道德自我补偿”机制。这是否意味着,“利他行为”对行为发出者本身也具有精神层面的“系统维护”效用?
他进一步点破。吕子乔(个体b)最后关头为曾小贤(个体d?)说话后,那种奇怪的、混杂着解脱和疲惫的状态。林浔在问:这种看似“仗义”的行为,是不是渣男在给自己做心理按摩?
---
澜语星辰(00:22:48):
个体b的“K值飙升”非常有趣!让我联想到“认知失调理论”。个体b长期运行的“自我利益最大化”核心程序,与这次突发的“利他协议”产生了剧烈冲突。为了降低这种不协调带来的痛苦(系统警告?),其精神系统可能启动了快速补偿机制——通过短暂地、高强度地自我暗示“我是个重情重义的好人”,来覆盖掉“违背核心程序”的警报。这种补偿机制虽然高效,但能耗巨大,且可能导致后续的“协议过载”和“运行迟滞”(表现为疲惫和解脱感)。至于“道德自我补偿”的长期效用……(思考中)
她停顿了几秒,光标在闪烁。
澜语星辰(00:23:15):
…或许,我们需要引入另一个变量:连接(e)。个体b在执行“利他协议”时,其行为对象是与其存在复杂“现实连接”(非单纯数据交互)的个体d。这种基于现实纽带的“非逻辑连接”,是否可能绕过其固有的“利益计算核心”,直接向更深层的、我们暂称为“情感内核”的区域写入了一个正向反馈?如果这个写入成功,哪怕只有微弱信号,是否可能成为未来覆盖其“核心程序”的一个潜在补丁?就像…在废墟上意外发现的一小段能用的原始代码?
林浔的目光在“非逻辑连接”和“情感内核”上停留。这正是白天电梯里,诺澜用眼神传递的、未说破的东西。她绕开了纯粹的心理学模型,引入了“连接”这个更接近存在主义的变量。湘君吹了声口哨:
“瞧瞧!人家诺澜小姐的格局!‘非逻辑连接’!这不就是你那宝贝数据库里缺的最重要一环吗?人家直接点题了!还‘情感内核’、‘原始代码’……啧啧,这比喻用得,比你的‘海马体病变’浪漫一万倍!赶紧接招啊!”
林浔指尖微动,删掉了原本打下的、关于“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内啡肽在利他行为后分泌峰值”的冰冷回复。他换了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