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四)(1/2)
王铁柱像一道影子,在断壁残垣间移动。每一声枪响、每一次爆炸,都成为他判断方向和危险的信标。
自从看见内城的硝烟后,他不再盲目乱闯,而是循着战斗最激烈的方向——内城城墙所在的位置——艰难地潜行。那里还有枪声,就意味着还有抵抗,还有希望,还有……更多的鬼子可以杀。
他的行动更加谨慎,也更加致命。白天的废墟是他的猎场,夜晚则是他转移的护身符。
他学会了依靠嗅觉——顺着硝烟和血腥味浓的方向能找到交战点,逆着风能提前嗅到鬼子生火做饭的油烟味而避开巡逻队。
他像野兽一样,舔舐瓦片上夜里凝结的露水解渴,翻找废墟里可能残存的、未被洗劫的粮食,甚至从死去的鬼子身上搜刮压缩饼干和罐头。
他的复仇不再是冲动的宣泄,而是变成了冷静的狩猎。他会花上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潜伏在制高点,用缴获的、带2.5倍瞄准镜的三八式步枪,耐心等待有价值的目标——挎着指挥刀的军官、操作掷弹筒的炮兵、或者是机枪手。
扣动扳机,一声枪响,一个敌人倒下,然后他立刻像壁虎一样滑下废墟,消失在错综复杂的巷道里,留下气急败坏的鬼子对着空气胡乱扫射。
他身上的伤口在增多,左臂的刺伤化了脓,发烧让他时而清醒时而迷糊。但一种顽强的求生本能和刻骨的仇恨支撑着他。他不能死在这里,他还要杀更多的鬼子。
他记得紫金山上弟兄们的脸,记得二娃子临死前的眼神,每多杀一个鬼子,他心头的重负仿佛就轻了一分。
有一次,他险些踏入鬼子的陷阱。一队鬼子故意放出几个哭喊的“平民”引诱抵抗者现身,幸亏王铁柱在最后一刻看到了“平民”脚上不合时宜的军用皮鞋,才没有暴露。还有一次,他为了抢夺一挺被遗弃在街垒里的、还有半箱子弹的民二十四式重机枪,与三名搜索的鬼子兵发生了遭遇战。
他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死了两个,用刺刀捅死了冲上来的第三个,自己的大腿也被刺刀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他拖着伤腿,抢到了机枪和弹药,却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好不容易找到的火力点,因为枪声会引来更多的敌人。
他简单包扎了伤口,用破布条死死勒住,继续向着内城方向爬行。意识模糊时,他仿佛听到了熟悉的军号声,看到了战友们招手……清醒时,只有死寂的废墟和远处不绝于耳的枪炮声。他知道,内城还在打,他必须过去。
与此同时,南京内城,已化身为一座巨大的、沸腾的、血腥的熔炉堡垒。
曾经象征着王朝威严的高大城墙,如今布满了触目惊心的弹坑和缺口,像是被巨兽啃噬过。
城墙上下,每一个垛口,每一处坍塌的缺口,都成为了生死搏杀的战场。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垂死者的哀嚎声,各种口音的怒吼与咒骂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曲悲壮至极的战争交响乐。
这里的守军,构成极其复杂,却在这存亡之际,爆发出惊人的凝聚力。
穿着中央军灰蓝色军服、戴着德式M35钢盔的第八十七、八十八师残部,是防线的骨干。他们战术娴熟,装备相对最好,战斗意志也最为顽强,往往防守最关键的城门楼和主干道街垒。
穿着五花八门、甚至打着补丁的军装,操着浓重两湖、四川、广西、广东口音的,是来自各路旧军阀部队的“反正”官兵。
他们中有的人在劳改营里接受了思想改造,有的人是听闻抗日号召后主动请缨,甚至一些昔日的高级将领,如今也自愿扛起步枪,从大头兵干起。
一个川军老兵,边用老套筒瞄准,边用川话吼着:“格老子的!以前打内战是龟儿子!现在是打鬼子!死了也光荣!”他们或许纪律散漫,但打鬼子的狠劲丝毫不弱,用生命洗刷着过去的耻辱。
数量更多的,是像当初的王铁柱一样,刚刚拿起武器的平民。学生、工人、店员、车夫……他们被迅速编入民兵队、救护队、运输队。
他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射击姿势别扭,扔手榴弹不知道拉弦,但在老兵们的吼叫和示范下,他们用血肉之躯填补着防线的缺口。
一个戴着眼镜的青年学生,颤抖着打完一梭子子弹,看着倒下的鬼子,先是呕吐,然后红着眼睛继续装弹。一个码头工人出身的壮汉,抡起大刀片,吼着号子,和冲上城墙的鬼子绞杀在一起,最终抱着敌人一起滚下城墙。
防线是立体的。城墙上,守军用手榴弹、步枪、机枪,甚至石头,阻击着试图攀爬的日军。
城墙脚下的街巷深处,利用房屋、店铺、甚至棺材铺改造的层层街垒,成为了更残酷的绞肉机。守军将珍贵的迫击炮、战防枪部署在十字路口,狙击手隐藏在钟楼和教堂顶端。
他们将水缸、家具、沙袋堆满街道,每一扇窗户后都可能射出一颗子弹,每一栋楼房都可能变成最后的堡垒。
日军的进攻如同潮水,一波接着一波。飞机轰炸、重炮覆盖、坦克突击、步兵冲锋。城墙一次次被炸开缺口,鬼子一次次嚎叫着涌进来,然后又一次次在守军决死的反冲锋、手榴弹雨、甚至是残酷的巷战和白刃格斗中被硬生生顶回去。
街道上铺满了敌我双方的尸体,鲜血汇成小溪,流入下水道,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和尸体焦糊味。
补给极其困难。弹药、药品、食品都在快速消耗。伤员缺医少药,只能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或者被抬到临时征用的教堂、学校改成的救护所,那里条件简陋,死亡率高得惊人。
但没有人后退。因为身后,就是最后的核心区域,那里有尚未撤走的伤兵、平民、医护人员、以及誓与城池共存亡的指挥官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