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倒卖官封的贼皮(1/2)
风雪初歇的府城,晨光惨白地洒在青石板上,碎成一片片冰碴。
街角巷口,议论声如暗流涌动。
“你听说了吗?昨儿夜里,皇商虞氏的盐仓烧了!”
“可不是!黑烟冲天,半个城都看得见。说是救火的水泼上去,火反倒越烧越旺,像是……有人故意点的。”
“啧,这节骨眼上出事,莫不是报应?那‘假冒官盐’才刚露头,今早就卖断了货!我媳妇儿排了半宿队,才抢到两包。”
茶楼二楼临窗处,柳先生端坐案前,一袭洗得发白的儒衫衬着他清瘦身形。
他面前摊开一卷素纸,字迹工整,墨香未散。
此时正朗声念道:
“《农政七策·其三:盐政非禁则通》——盐非天降,亦非神赐,凿井煮海,皆人力所成。若官不能供,价高质劣,百姓何罪之有?与其令私贩横行,不如许民自取,纳赋而用,反可增收安民。”
话音落下,满堂寂然。
片刻后,一个背着布袋的老农颤巍巍起身,拱手作揖:“先生此言,真乃为我等百姓开口说话啊!”
另一人已悄悄抽出袖中纸笔,低头疾书,生怕漏掉一字一句。
不出半日,这篇策论节选便如长了翅膀般,飞向四乡八里。
而此刻,在山后坊深处的腌坊小院内,沈清禾正俯身看着陶盘中的米粒阵列。
小甑儿跪坐在蒲团上,小脸冻得通红,却眼神专注。
她将白米代表收入,黑豆代表支出,按路线、批次、成本一一排列。
每挪动一颗,都要反复核对账册。
“北线脚队六车,耗粮三石,得银一百二十两;南线四车,换布匹五十匹,折价八十两……”她轻声报数,声音稚嫩却清晰。
沈清禾静静听着,指尖轻点眉心,脑海中飞速演算。
空间里的灵泉日夜不息灌溉碱土池,催化出的粗盐虽不及精盐细腻,但胜在纯净无杂、久储不潮——这是她敢逆势而行的根本底气。
“再调两成盐走西岭道,绕开巡检司。”她终于开口,语气沉稳,“告诉阿蛮,这一批,全部贴‘萧记承运’封条。”
小甑儿抬头,眨着眼睛:“可我们没有萧记牙行的印信啊。”
“不需要。”沈清禾唇角微扬,眸光冷冽,“只要虞九章相信那是他的对手干的就够了。”
与此同时,虞府内,虞九章摔碎了第三个茶盏。
“查!给我彻查所有可能经手伪造封条的铺子、印坊、脚队!”他双目赤红,额角青筋暴跳,“那批盐车是从野猫岭下来的!必是山后坊那些泥腿子搞的鬼!”
幕僚低声劝道:“管事,野猫岭险峻难行,寻常车队不敢走,除非……有人带路。”
“那就调县兵!围了山后坊!”虞九章冷笑,“我看她一个寡妇,还能翻出什么浪来!”
命令即刻下达。
然而当夜,风雪再度肆虐。
虞九章亲率三十名打手,埋伏于野猫岭隘口,寒风割面,指节僵硬。
终于,远处传来车轮碾雪之声。
十余辆盐车缓缓驶入视野,马匹无人驾驭,缰绳系于前车尾部,自动前行。
车上堆满盐包,封条鲜明,火漆完整,赫然印着“萧记承运”四个朱文小印。
“中计了?”虞九章心头一紧,却仍下令出击。
可就在他们扑上前的一瞬,远处骤然腾起冲天火光——
“不好!是盐仓方向!”
有人惊呼。
虞九章猛然回头,只见城中浓烟滚滚,映红半边夜空。
他脸色瞬间惨白:“快回城!”
归途更是噩梦。
雪地里陷阱密布,绊马索、陷坑、滚木接连触发。
队伍溃不成军,三十驮盐尽数被劫,连人带货消失在茫茫林海。
三日后,府城官仓例行收储,竟收到一批“虞氏特供官盐”,验讫入库,付银三百两。
账册登记写着:来源——中市牙行;转售者——匿名商户。
消息传开,满城哗然。
有人低语:“这是把官家的钱,从官家的口袋里掏出来,再塞回去?”
“她不是在卖盐……是在玩规矩。”
风声传到沈清禾耳中时,她正在晒场监督酱坛封泥。
她只淡淡一笑,随即召来众人,宣布新规:“从今日起,我们不卖盐。”
众人愕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