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盐灶烧出金疙瘩(2/2)
每瓶底压一张素笺,墨字清峻:
“救人之药,不该缺盐。”
井台上,盐筹榜单依旧每日更新,火光依旧彻夜不熄。
而在远方的府城码头,一艘货船悄然靠岸。
舱门打开,成堆麻袋倾泻而出,粗盐雪白如霜。
铺面挂出新招牌,红漆大字刺目:
“萧记承运,官盐惠民,价半于市。”
沈清禾立于灶前,指尖捻起一撮新盐,轻轻一碾,雪粉簌簌落下。
她望着北方天际,嘴角缓缓扬起一抹冷笑。
(续)
晨雾尚未散尽,府城南街的油盐铺前已围了一圈人。
红漆新匾“萧记承运,官盐惠民”在初阳下刺目如血,麻袋堆得像小山,粗盐雪白耀眼,掌柜掐着嗓子吆喝:“半价!半价换命粮——官引正货,童叟无欺!”
消息传到村中时,灶火正旺。
沈清禾正在检查昨日新滤的卤水浓度,听阿蛮低声禀报,只抬了抬眼,指尖仍稳稳捏着竹勺,看那滴落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清亮光泽。
“虞九章沉不住气了。”她淡淡道,唇角却扬起一丝冷意,“库存积压太久,怕霉变失值,索性倾销打压,想用低价逼我们断炊。”
陆时砚从账册后抬起头,眸光微敛:“他是想让百姓觉得,你们的盐再便宜也拼不过‘官盐’,人心一乱,盐筹信用崩塌,十七灶不攻自破。”
“可他忘了。”沈清禾将竹勺轻轻搁回桶沿,站起身来,目光扫过连绵燃烧的灶群,“我们卖的从来不只是盐。”
当晚,共腌坊灯火通明。
沈清禾亲自督制首批“冬藏全家福”礼盒——松木小匣,内分八格:酸藠头、脆姜芽、辣青豆、酱萝卜……皆是当季腌菜,香气扑鼻。
最中央嵌一小瓷瓶,盛五钱晶莹剔透的“灵泉熏盐”,标签朱书三字:“净心盐”。
定价——市价六成。
更绝的是,每盒夹页附一张彩绘图笺,《腌储十法》跃然纸上:如何以一钱盐腌三坛菜,如何控温防霉,如何用陈卤提鲜……图文并茂,连不识字的农妇也能看懂。
“原来不是盐不够,是咱们不会省!”李家嫂子抱着礼盒回家,翻出囤了半年发苦的芥菜,照图重腌,三日后开坛,咸香爽脆,邻里争尝。
风声迅速蔓延。
不到五日,周边七村主妇日日排队抢购“全家福”。
有人算过,一盒省下的盐钱,够买半斗米。
而虞氏铺面门前冷落,只有零星几个老翁踟蹰观望,终又摇头离去。
“凭啥信这土女郎配的盐?”掌柜咬牙切齿,猛地一脚踹翻货架,麻袋倾倒,白盐洒了一地,像一场无人祭拜的雪。
他抄起扁担砸向招牌,“咔嚓”一声,红漆断裂,木屑纷飞。
可他不知道,就在同一时刻,井台旁的“公信台”前,小甑儿正高声唱读月末总账:“本月盐筹流通两千三百枚,兑物五百七十宗,盈余粗盐四百斤,结余柴薪一百二十捆——全数入仓,备寒春之用!”
人群爆发出欢呼。孩子们拍手叫嚷:“我们的盐会生蛋!”
沈清禾立于火光之中,手中捧着一枚刚出炉的铜印。
那是她以空间精铜所铸,专为“联灶盟”所设,印底六道铭文,最后一道隐隐震动,金光流转。
“百味生养。”
她心头一震,神识沉入空间——沃土之上,原本缓慢发酵的酱缸竟泛起细密气泡,三日便可成醇香老酱!
这是“短时催熟发酵物”功能解锁的征兆。
她闭了闭眼,再睁时,目光已定。
次日清晨,她召集群工于井台,当众宣布:“从下月起,凡劳作满五十工时者,可申领‘技术帖’——由阿灰亲授滤土诀、控火律、卤水测重法,持帖者可携技归户,自建合规民灶。”
话音未落,全场哗然。
“真的能自己烧?”
“那……以后我家也能出盐?”
阿蛮横臂而立,声如洪钟:“技术帖有铜印骑缝,一户一码,建灶需报备,火候不合者不予供卤——但,只要肯干,人人可燎原!”
陆时砚站在她身侧,袖中手指微紧,低声问:“真要散技?此术若落入虞九章之手……”
“锁在手里的火,终究会熄。”她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灶火,如星河落地,“只有灶火遍野,才算真的破了寒。”
风掠过荒山,带着盐与柴草的气息。
而在无人注意的暗巷尽头,一道佝偻身影悄然转身,消失在夜色里。
老秤头攥紧怀中半片残旧陶筹,脚步沉重,却坚定地走向那间亮着微光的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