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8章 千里寻踪,翰林垂泪

第8章 千里寻踪,翰林垂泪(1/2)

目录

吴承业办事素来雷厉风行。既然答应了苏婉清的嘱托,他便立刻调动起手中能用的一切资源。他先是详细询问了老仆周福,关于沈文轩当年更多的细节,诸如籍贯、相貌、家中还有何人等。然而时隔久远,周福也只记得沈文轩似乎是绍兴府人士,家境贫寒,父母早亡,是个孤苦读书人,相貌清秀,身材高挑,除此之外,便再无线索。

二十年的光阴,足以改变太多事情。一个被驱逐出境的穷书生,会流落何方?是依旧落魄,还是早已埋骨他乡?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吴承业挑选了四名最为精明强干、且善于打探消息的伙计,分为两路。一路南下,前往绍兴府一带,沿着沈文轩可能的原籍地进行查访;另一路则北上,前往京城汴梁。在吴承业看来,沈文轩既然是个读书人,最大的可能便是前往京城谋求功名或出路。他给两路人马都配备了充足的盘缠,要求他们不惜代价,广撒网,细排查,无论是官府的书吏、驿站的差役、过往的商旅,还是茶楼酒肆间的闲谈,任何可能与“沈文轩”相关的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时间在等待中一天天过去。南下的伙计们传回消息,在绍兴府境内仔细查访了月余,问遍了各县的学官、老儒生,甚至翻查了一些陈年的秀才名录,都未找到与描述相符的“沈文轩”。此人仿佛从未在故乡留下过深刻的痕迹。消息传回,吴承业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却也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北上京城的一路。

汴梁,乃大宋都城,人物繁阜,甲于天下。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二十年前的旧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派往京城的两位伙计,一个叫赵胜,一个叫钱广,皆是吴承业手下的得力干将。他们到了京城,先是落脚在商贾云集的客栈,每日里便往国子监、各大书坊、文人聚集的茶社等地流连,借着探讨学问、购买书籍的名义,旁敲侧击地打听。他们也试图通过钱塘籍的京官同乡会来寻找线索,但收效甚微。

就在盘缠将尽,两人几乎要放弃之时,转机在一个看似偶然的情况下出现了。那一日,赵胜在汴河岸边的茶楼里,听几位士子模样的年轻人高谈阔论,言语间提及当今翰林院的一位学士,文章锦绣,为人清正,颇得圣上赏识。其中一人无意中说道:“沈学士亦是南人,听说早年经历颇为坎坷,却能自强不息,终有今日,实为我辈楷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胜心中一动,凑上前去,拱手笑问:“几位兄台请了,方才听闻诸位谈及翰林院沈学士,不知这位学士名讳为何?在下亦是南人,或曾听闻。”

那士子见赵胜衣着体面,谈吐有礼,便答道:“便是沈文轩沈学士。”

沈文轩!

赵胜和一旁的钱广几乎要跳起来!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赵胜又细细打听这位沈学士的籍贯、年纪、样貌特征。虽不能完全确定,但籍贯(浙东)、年纪(五十上下)、以及清癯儒雅的形象,都与周福描述的沈文轩有七八分吻合!

二人不敢怠慢,立刻设法打听了沈学士府邸的位置,并连夜修书,以最快的速度,将“疑在京城翰林院觅得沈文轩”的消息,传回了钱塘县。

吴承业接到书信,大喜过望!他当即决定,亲自北上京城,确认此事,并完成苏婉清的嘱托。他带上熟悉旧事的老仆周福,以及丰厚的程仪礼物,乘坐最快的舟船,沿运河北上,日夜兼程,不敢有丝毫耽搁。

十余日后,风尘仆仆的吴承业一行,终于抵达了繁华无比的东京汴梁城。顾不得欣赏帝都的雄伟与市井的喧嚣,吴承业按照伙计提供的地址,很快找到了位于内城榆林巷的沈学士府。

这是一座不算特别豪华,但颇为清雅肃穆的官邸,粉墙黛瓦,门楼高耸,门前蹲着两座石狮子,颇有威仪。吴承业整理了一下衣冠,上前向门房递上名帖,自称是钱塘故人,特来拜会沈学士。

然而,事情并未如想象中顺利。门房进去通报后不久,便出来回复,说学士大人政务繁忙,且与钱塘吴姓商人素无往来,不便接见。

吃了闭门羹,吴承业并不气馁。他深知,自己一介商贾,贸然求见朝廷命官,被拒之门外实属正常。但他身负重任,岂能轻易放弃?第二日,他再次前往,这次备上了一份不菲的礼物,并让门房再次通传,强调确有要事,关乎“二十年前钱塘故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