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鸳鸯冢成,善报临门(2/2)
当晚,沈文轩宿于吴承业府上。也许是日间悲痛过度,他很快沉沉睡去。而吴承业,在经历了这一日的奔波与伤感后,也疲惫地进入了梦乡。
梦境如期而至。这一次,苏婉清的身影不再是凄然悲切,而是笼罩在一层柔和的光晕之中。她面容清晰,嘴角含着一抹恬静而满足的微笑,眼中再无丝毫怨怼,只有无尽的平和与感激。
“恩公,”她对着吴承业,再次盈盈下拜,这一次,姿态轻盈而喜悦,“多谢恩公!沈郎他……他终于来了,他的话,我都听到了……我的心愿已了,再无牵挂……”
吴承业在梦中也为她感到高兴:“恭喜苏小姐,沉冤得雪,心事已了。”
苏婉清直起身,微笑道:“恩公高义,婉清无以为报。我生前在那卧房床榻之下,左脚靠墙的第三块地砖之下,埋有一小坛银两,乃是我平日积攒的体己,原想……原想助沈郎赶考之用。如今,便赠与恩公,聊表谢意,万望勿辞。”说完,她的身影在光晕中渐渐变淡,最终化作点点流光,消散于无形。“恩公保重,婉清去矣……”
吴承业猛然惊醒,窗外已是天光微亮。他回味着梦中苏婉清那解脱的笑容和最后的赠言,心中五味杂陈。他立刻起身,按照梦中指引,来到那间曾经埋棺、如今已重新整理过的卧房,挪开拔步床,果然在左脚靠墙的第三块地砖下,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暗格。打开暗格,里面是一个沉甸甸的、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陶罐。揭开罐口,里面是满满一罐雪花白银,虽时隔二十年,依旧银光闪闪,估摸着有近千两之数。
捧着这罐银子,吴承业心中并无贪念,反而觉得沉甸甸的。这是苏婉清未能送出的情意,是她的血泪积蓄。他思忖再三,决定遵从内心的选择。他没有将这笔钱纳入自家库房,而是第二天便带着这罐银子,再次来到了灵隐寺,求见慧能禅师。
他将银两奉上,将苏婉清托梦赠银、自己愿将此银捐出为其祈福之事禀明。慧能禅师听闻苏婉清心愿已了,怨气全消,已然往生,亦是为之欣慰,欣然接受了这笔捐赠。他用这笔钱,请能工巧匠,在寺中为苏婉清塑造了一尊等身大小的贴金佛像,供奉于菩萨座旁,日日接受香火供奉,诵经回向,助其早登极乐世界。
此事过后约七八日,慧能禅师忽然亲自来到吴府,对吴承业说:“吴施主,前日老衲入定,忽感苏施主一丝残念萦绕,特来转达。她言道,感念施主大恩,无以为报,记得其父当年仓促离宅时,曾于后园那株最大的桂花树下,埋藏了一坛金子,以备不时之需。此事连周福亦不知晓。她让老衲转告施主,此金合该为施主所得,助你家业兴旺,广行善事。”
吴承业闻言,更是惊愕不已。他依言带着仆役,来到后园那株枝繁叶茂的老桂花树下,向下挖掘。果然,在离地约五尺深处,挖出了一个密封极好的大坛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是黄澄澄、耀人眼目的金锭!数量远比那罐银子要多得多!
接连两次横财,皆因善念而得。吴承业手捧金锭,站在桂花树下,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这并非仅仅是钱财,更是天道对其善行的嘉奖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当众宣布,此笔钱财,乃苏小姐与上天所赐,他绝不会独吞。他取出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建宅院,改善家人仆役的生活;而更大的一部分,则用来在钱塘县内周济鳏寡孤独、修桥铺路,并在县城中心位置,开办了一所“承业义学”,聘请名师,免费招收贫寒子弟入学读书,一时间,吴承业善人之名,传遍乡里。
再说沈文轩,了却这桩最大的心事后,仿佛卸下了背负半生的枷锁。他回到京城,便向朝廷上书,以年老体衰、心境已淡为由,坚决辞去了翰林学士的官职。然后,他变卖了京中产业,带着家人,回到了钱塘,在苏婉清墓旁,盖了几间简陋的茅屋,就此隐居下来。令人惊奇的是,原本被太医断定郁结于心、寿元不久的他,在陪伴于爱人墓侧后,心境日渐平和,身体竟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转起来,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他时常在墓前读书、抚琴,与“她”说话,仿佛她从未离开。他就这样,守着这份跨越生死的宁静,又安然度过了十五个春秋,才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无疾而终,面容安详。
吴承业谨守承诺,出面操办了他的后事,并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他与苏婉清合葬于同一墓穴之中。他将原来的墓碑换下,重新立了一块高大的合葬墓碑,亲自题写了“鸳鸯冢”三个大字,刻于其上。从此,西湖畔的青山绿水间,多了一处见证生死不渝爱情的坟冢,也成了当地一段感人至深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