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大战之前(1/2)
立智理威望着赵昺离去的背影,心中波澜起伏。
这个要求,他确实没有理由拒绝。
不过是在城门前喊一句话的事,若能换得一线生机,何乐而不为?
至于这其中更深层的意味,以及也速答儿会作何反应,已不是他此刻能完全掌控的了。
赵昺得了答复,便不再耽搁,转身离去,步履匆匆。
帅府偏厅内,烛光显得有些黯淡。
赵昺坐在案后,手中捧着的不是军情,而是一本墨迹未干、纸张粗劣的新编户籍册。
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拂过册页上那些陌生的姓名与数字,指尖竟有些抑制不住的微颤。
不到十万……这便是如今整个嘉定路在册的人口总数。
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与糟心感攫住了他。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亲眼看到这冷冰冰的数字,想到鞑子的屠刀在这片土地上造下的无边杀孽,他仍感到一阵窒息般的痛楚。
站在案前的一位老者,身形佝偻,衣衫虽旧却浆洗得干净。
他是前宋的司户参军,姓曹,城破后隐姓埋名,侥幸存活。
原先那批元廷官吏,早已被李庭芝尽数扔进岷江喂了鱼,这位熟悉旧籍、品行端方的老吏便被寻了出来,主持这户籍重整之事。
此刻,曹老参军难掩哽咽,不知是因终于得见“王师”与“官家”,还是因为这册子上承载的蜀地凋零令他心碎。
他嘶哑着声音回禀:
“官家……这,这些数字,都是李帅新任命的里正、户长、乡书手们,一村一寨汇整上来的……应,应该大差不差了。”
他抬起浑浊的泪眼,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微颤:
“若还有遗落……只怕是那些躲进深山老林,茹毛饮血、不敢见人的‘野人’了……可即便如此,这册上的人数,竟比鞑子官吏先前统计的,还……还多出了一万余人啊!”
老人说到这里,情绪再难抑制,用枯瘦的手背猛地抹去夺眶而出的泪水。
“官家!若不是知道是您来了,是咱们大宋的旗号回来了,只怕这一万多人,到死都不敢出来报户籍,只能当那不见天日的孤魂野鬼啊!”
言罢,他再也支撑不住,掩面而泣,瘦削的肩膀剧烈地耸动着。
听着老者悲怆的哭声,看着册子上那依旧触目惊心的数字。
赵昺起身,绕过书案,走到曹老参军面前,伸出双手,轻轻握住老人那双布满老茧、微微颤抖的枯槁之手。
“老曹呐!”少年的声音异常温和,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暂且……先将所有登记在册的百姓,户籍都改成‘良民’吧。”
他顿了顿,看着老人泪痕交错的脸,郑重道:“辛苦您了。”
“良民”二字,在此刻重若千钧。
这意味着摆脱了元廷昔日强加的各种贱籍、军户、匠户等束缚。
意味着他们重新获得了大宋子民的身份与尊严。
曹老参军感受到少年天子手中传来的温度,听着那声“辛苦”,浑身一颤,老泪再次涌出。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哽咽难言。
仗还要打,血还要流,这是乱世中无法回避的宿命。
城内的募兵点前,人头依旧攒动,踊跃异常。
蜀地百姓,家仇国恨刻骨铭心,纵然知晓前线凶险,投军报国之志却愈发炽烈。
但在赵昺奉行重庆府那般严令下,招募被之人严格控制在不损农事根基的合理范围之内,只择青壮。
最终,五千新卒,清一色的步卒,成为了嘉定城新的有生力量。
他们领到的,是从元廷府库中起出的兵甲,这些曾经象征压迫的刀枪盔甲,在库房中沉寂多年,早已锈迹斑斑。
重见天日,第一件事便是与城内征集来的匠户一同,日夜不停地打磨、修缮,让冰冷的铁器重新泛起慑人的寒光。
城内的运转,并未因备战而陷入混乱。
粮草调度、民生所需,尤其是至关重要的食盐布匹,由新设的“供销堂”统一打理,按户配给,杜绝奸商盘剥,稳定了人心。
而那些在战火中失去顶梁柱的孤儿寡母,则被“同济堂”妥善安置在抄没的元廷官吏与投敌乡绅的宽敞府邸中,得以栖身,免于冻馁。
整座嘉定城,在一种悲壮而有序的氛围中,高效运转,秣马厉兵,目标直指西北方向的成都府。
如今,嘉定城内,汇聚了岷江水师三千,骑兵两千,加上新募的五千步卒以及李庭芝原有的力量,步卒总数已逾一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