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218章 得蜀望陇

第218章 得蜀望陇(1/2)

目录

今日,剑门关头,一袭红袍如火。

那是成都府百姓感念君恩,特地为这位少年官家日夜赶织而成的御袍。

针脚细密,织进了蜀中黎庶的殷殷期盼,更承载着大宋的赫赫天威。

山风猎猎,卷动那如火的红袍,在苍茫关隘前展露出惊心动魄的明艳。

袍角翻飞间,仿佛有无数先烈的英魂在风中呼啸,有无数未竟的梦想在云端闪耀。

城下万千将士屏息凝望,看着他们的官家挺立关头,红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不知是谁率先振臂,一声“北伐”如惊雷炸响,随即万千呼喊汇成滚滚洪流:“宋军北进,复我河山!”

呼声穿越关隘,震荡四野。

百年屈辱,在此刻化作直冲云霄的怒吼;故国神京,在每双燃烧的眼眸中熠熠生辉。

红袍翻卷如旗,少年负手而立。

在他身后,是一个民族沉寂百年的咆哮;在他面前,是即将被铁骑踏破的万里河山。

秦陇之地,快马加鞭,约莫旬日之内,蜀中易主的消息便能直达元廷官府。

然而,更快的或许是商路。

那些嗅觉敏锐的行商坐贾,一旦察觉蜀地商旅往来受阻、货物不通,自会将这惊变随着车轮马蹄带往四方,其速度,恐不比官驿慢上多少。

而今蜀地凋敝,人流稀疏,消息传递尚且迟缓至此。

若在昔年天府盛世,物阜民丰、驿道繁忙之时,此等翻天覆地之变,不出三日,便足以震动秦川。

然而,赵昺能在不惊动外界的情况下光复故土,已属难得的胜利。

至于远在大都,或者说此刻已移驾上都的忽必烈作何反应,并非眼下需考量之事。

此时的赵昺,尚不知晓大都城内接连发生的惊天巨变,也无从揣测忽必烈北巡上都背后的复杂心绪。

他心头萦绕的,是更为具体而迫切的难题:

其一,如何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百姓得以温饱;

其二,如何重建残破的城防体系,巩固这得来不易的疆土;

其三,则是整编麾下力量,构建一支真正听命于新朝、结构明晰的川军。

初步清查的户籍册籍,呈现出一个残酷的现实:蜀地人口竟不足百万,在册者仅六十余万。除去老弱妇孺,可征用的青壮不足二十万。

这二十万人,需分摊至偌大蜀地的治理、治安与戍守。

约五万人需维持地方秩序,另有近十万人须分驻各处关隘城池。

剩余的五万之中,尚需包含一万水师、一万骑兵,最终剩下的步卒,不过三万之数。

所幸,西南各族在此际展现了同气连枝的情谊。

除僰人之外,苗家及其他族裔的勇士亦纷纷投效,西南夷军的规模与声威日盛。

至于长宁军,几场大战下来,伤亡颇重,好在能及时抽调各军精锐,补齐五千满编。

阿大所率的五千西南夷军仍需坐镇土司之地,毕竟招安诸部一事,关系重大,动弹不得。

赵昺之所以执着于北伐秦陇,源于一个清醒而坚定的认知:

真正能动摇元廷根基、亦能威胁新生宋室的,从来不是远在大漠的蒙古铁骑,而是盘踞北地的汉人世侯。

忽必烈的帝国,蒙古本族早已内斗不休,四分五裂。

真正维系他在汉地统治的,正是那些手握重兵、根深蒂固的汉人世侯。他们昔日的兵锋,曾是蒙古震慑四海的重要倚仗。

反观昔日偏安一隅的大宋,内部降臣如麻,乡绅士大夫首鼠两端,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绝,这让他深以为戒。

蜀地虽据长江上游,水师若能善加经营,自可无惧不习水战的元军。

欲图长远,必当“得蜀望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