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 第180章 士俗不可医

第180章 士俗不可医(1/2)

目录

西北赵擎岳眉头拧成了疙瘩,盯着那丛翠竹,仿佛在审视一个强大的对手。

他惯于咏诵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对于这江南柔韧之物,一时有些无处下手。

他握紧拳头,心中焦灼:“竹……虽直,却无木之刚硬;虽韧,却少藤之缠绵。其风骨究竟何在?难道只能写其虚心表象?”

他来回踱步,试图从竹的挺拔中硬生生挤出几分北地的豪迈来。

岭南陈逸风这次彻底收起了所有的轻视与浮躁。

他知道,在斯语那般惊才绝艳的表现之后,任何取巧或流于表面的吟咏都将是自取其辱。

他闭目凝神,努力回忆典籍中关于竹的典故,以及岭南特有的竹海景象,试图从中挖掘出独特的意象。

他指甲下意识地掐着掌心,告诫自己,“必须深挖!必须找到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哪怕只有一句出彩……”

巴蜀李慕白也收起了酒壶,罕见地露出了严肃的表情。

他抚摸着腰间一枚竹节形的玉佩,眼神飘忽,似乎在回忆蜀地那漫山遍野、云雾缭绕的竹林,以及竹林七贤那般潇洒不羁的典故。

他喃喃自语,“竹之性,在直,在空,在韧……亦在那一份不与世争的隐逸之气乎?”

中原周文渊老先生端坐如钟,目光深邃。

他并未急于构思词句,而是先在内心中构建关于“竹”的文化意象体系——其形、其性、其德、其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他手指在膝上虚划,推敲着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融入对竹的咏叹之中,赋予其更厚重的道德分量。

他心中已有数个腹稿,但都在与记忆中前人佳作对比后,觉得略有不足,仍在寻求那画龙点睛的一笔。

江南苏芷柔轻轻起身,走到轩外,伸出纤指,小心翼翼地触碰那带着雨珠的竹叶。

冰凉的触感传来,她感受着竹的挺拔与叶的柔韧。

作为江南女子,她对竹更为熟悉,但也正因熟悉,更难跳出窠臼。

她思索着:“画竹者众,咏竹者繁,如何才能不落‘清影’、‘高节’之俗套,写出竹之魂,而非仅描其形?”

她试图将自己对生命坚韧、对岁月静好的理解,融入对竹的观照之中。

斯语依旧站在原处,目光平静地掠过那丛翠竹。

他的大脑再次进入高速分析状态:

命题是“咏竹”,经典题材,地球与蓝星文化中皆有深厚积累。

核心意象:虚心、有节、挺拔、坚韧、清高、隐逸。

众人大概率会围绕上述核心意象展开,比拼的是语言精度、意境营造和思想深度。

周老可能偏向道德寓意,苏芷柔可能侧重风姿韵味,赵擎岳可能强调其“直”,陈逸风可能挖掘其“异”。

他需要选择一首在地球上经过检验,能在此类题材中脱颖而出,且其核心思想能无缝融入蓝星文化语境的诗。

这首诗不能仅仅是描写,最好能蕴含独特的生活哲理或鲜明的人生态度,形成降维打击。

脑海中相关诗作飞速闪过。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突出坚韧,但略显直白;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偏向意境,但“咏”的力度稍弱;

杜甫、白居易等亦有相关诗作……

最终,一首诗清晰地浮现出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

此诗并非通篇咏竹,但其核心观点,恰恰能跳出单纯咏物,直指文人与竹的精神内核,且语言诙谐巧妙,哲理深刻。

他的思考定位于此,就是它了,不过要改个诗名。

此诗前半部分以议论入手,后半部分点明主旨,既能展现思辨深度,又能以出人意表的观点和接地气的语言引发共鸣。

与之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比喻妙趣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更显智慧锋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