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平衡(1/2)
(感谢北爷送的灵感胶囊)
随着《盗墓笔记》开篇“七星鲁王宫”情节的层层推进,读者们跟随着吴邪、张起灵、王胖子的脚步。
在阴森诡谲的古墓中穿梭,经历尸蟞围攻、青眼狐尸幻境、九头蛇柏惊魂。
然而,在惊险刺激的探险叙事之下,一种微妙而持续的信号,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捕捉到。
最明显的,莫过于主角吴邪那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与“职业盗墓贼”截然不同的心态。
当王胖子看到明器两眼放光,琢磨着能卖多少钱时,吴邪往往会下意识地皱眉,或者在内心独白中表示“这东西还是应该待在博物馆里”。
当他们在墓中发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帛书或铭文时,吴邪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试图解读其承载的历史信息,而非其市场价值。
甚至在危急关头,他也会因为担心破坏墓室结构或损毁文物而犹豫不决。
“吴邪这小子,有点意思啊,身在盗墓团伙,心在博物馆?”
“感觉吴邪不像个传统的盗墓贼,他更像是个被卷进来的、有点考古情怀的愣头青。”
“他老把‘保护文物’、‘上交国家’挂嘴边,虽然听起来有点天真,但在那种环境下还挺难得的。”
“没错,尤其是对比他三叔那些老江湖,还有那个只关心冥器的死胖子,吴邪这种心态反而成了团队里的一抹“异色”。”
同时,故事中对“铁三角”之间情义的刻画,也远远超出了利益结合的范畴。
张起灵数次在危难中舍身解救吴邪,那种沉默的守护;
王胖子看似贪财莽撞,却在关键时刻绝对可靠,插科打诨中透着过命的交情;
吴邪对张起灵身世的好奇与关怀,对王胖子性命的担忧,都让读者感受到,驱动他们冒险的,不仅仅是财富或好奇,更有在生死边缘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这书看到现在,感觉盗墓是壳,里面的核是‘人’和‘情义’。”
“小哥对吴邪是真的好,虽然不说话,但每次都是他救场。这种羁绊比什么冥器都吸引我。”
“胖子也是,嘴上不饶人,但真遇到事,他是真上啊!这铁三角,锁死了!”
这些细腻的描写,逐渐改变了部分读者对这本书的初始印象。
它并非在鼓吹盗墓行为,反而通过吴邪这个带有“洁癖”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视角。
隐隐地在批判纯粹为了利益的盗墓行径,并强调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同伴之间超越金钱的情义。
这些文本内部的“自我平衡”机制,自然也传到了正在密切关注的文网局相关人员的案头。
新一轮的内部讨论会上,气氛不再像之前那般凝重。
“看来,我们的担忧,作者本人似乎也考虑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