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平衡(2/2)
之前那位持支持态度的年轻专员首先发言,“吴邪这个角色,就像埋设在故事里的一个‘安全阀’。
他的存在,他的言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思考文物的正确归属,区分纯粹的盗墓贼与带有一定探索和守护色彩的行为。”
另一位之前持保守态度的干部也微微点头,“虽然‘盗墓’这个行为本身在法律和导向上依然是明确的禁区,但不可否认,这部作品的内核确实在进行某种程度的‘消毒’和‘升华’。
它没有美化盗墓的牟利本质,通过王胖子等角色反而进行了讽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破解历史谜团、人物成长与情义羁绊上。这个尺度……拿捏得比我们预想的要巧妙。”
“最重要的是,”一位负责舆情分析的人员补充道,“目前读者群体的反馈是积极的。
他们讨论的热点集中在悬疑破解、人物关系和历史谜题上,对于‘盗墓’行为本身,大多数读者也能清晰地认识到其违法性,并认同吴邪‘保护文物’的观点。
社会影响层面,并未出现我们最初担忧的、可能诱导模仿的不良倾向。”
经过反复的权衡与讨论,考虑到言吾(斯语)此前作品所带来的巨大正面国际影响,以及《盗墓笔记》文本内部已然存在的积极导向和自我约束机制,文网局最终做出了一个颇具智慧和弹性的决定:
“对此类题材,不予主动倡导,但尊重市场选择和艺术创作规律,进行动态观察和引导。”
这意味着,官方不会将《盗墓笔记》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推广,但也不会进行行政干预,允许其在市场上自然发展。
同时,他们会保持关注,如果后续内容出现偏差,会通过沟通渠道进行提示和引导。
这个决定,既守住了原则底线,又为创新创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和自信的管理智慧。
当这个“不成文的定论”通过某些渠道隐约传出后,出版界和文学圈都松了一口气。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官方正在尝试与顶尖创作者建立一种更为良性、基于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互动关系。
而斯语,在得知这一结果后,并未感到意外。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进行创作所需要把握的平衡。
他继续从容地书写着《盗墓笔记》的后续故事,吴邪将会在一次次冒险中不断成长,对“保护”与“破坏”、“探究”与“贪婪”的界限有着越来越深刻的体会。
张起灵背负的宿命,老九门绵延的恩怨,以及那隐藏在一切背后的、“它”的阴影,都将一步步揭示。
云顶苑的书房里,故事仍在继续。
地下的谜团层层揭开,而地上的世界,也因为这部作品,在进行着一场关于文化管理、创作自由与读者接受的,静默而深刻的磨合。
随着《盗墓笔记》的连载持续深入,其独特的故事魅力和引发的广泛讨论,自然也落入了其他相关组织的视野中。
他们的态度,相较于官方文网局的审慎权衡,则显得更为直接和复杂,交织着警惕、竞争与不甘的暗流。
大秦联邦考古与文物保护协会,这个由资深考古学家、历史学者和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权威学术机构,对《盗墓笔记》的态度最为鲜明和严厉。
在一次非公开的理事会议上,协会的多位元老级人物表达了强烈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