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58章 传授经验带后生,渔猎技艺有传承

第158章 传授经验带后生,渔猎技艺有传承(2/2)

目录

“撬海蛎子(牡蛎),不能使蛮力。”他拿出随身带的小铁铲,找准牡蛎壳闭合的缝隙,手腕一抖,巧劲一别,一个肥嘟嘟、完完整整的牡蛎肉就露了出来,“看,得像这样,找到它的‘关节’。还有这石头底下的‘将军帽’(蝾螺),得摸准它吸附的力道,顺势一掰……”

后生们围在他身边,看得目不转睛,啧啧称奇。他们平时也赶海,但多是凭感觉,像孟礼欢这样讲得头头是道、手法如此精准老练的,还是头一次见。

“欢哥,你这都是从哪儿学的?太神了!”孟礼刚佩服得五体投地。

孟礼欢笑了笑:“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加上自己一点点琢磨。记住,赶海不光是力气活,更是眼力活和技术活。要知道啥时候该去,去哪片海,找啥货,怎么弄才能又省力又不坏品相。这就跟打猎要知道野兽的习性,打渔要知道鱼群的洄游路线一个道理。”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天气允许,孟礼欢就带着这帮“学员”不是赶海,就是进山。

在山里,他更是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技艺。他能通过雪地上模糊的脚印,判断出是狍子、野猪还是鹿,以及它们经过的时间、方向和大致体型;他能根据树木的伤痕、粪便的形状和气味,找到野兽经常活动的区域;他还能利用风向、地形,巧妙地设置陷阱和下套,提高捕获的效率,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打猎,不是为了杀生,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维持山里的平衡。”孟礼欢语重心长地对跟在他身后的孙小军等人说,“看到带崽的母兽,小的崽子,咱们得主动放过。遇到一窝端的情况,也得留个种。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靠山吃山,更得敬山、护山。”

这些话,如同种子一样,播撒在这些年轻后生的心里。他们不仅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艺,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生态观。

孟礼欢教得毫无保留,从如何保养猎枪、选择子弹,到如何处理猎物、剥皮取胆,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他甚至把当初对付野猪群时,如何利用地形、声东击西的实战经验也分享了出来,听得众人心惊胆战又热血沸腾。

除了传授技艺,孟礼欢更有意识地将一些“生意经”融入其中。

“你们看这海蛎子,直接卖鲜货是一个价,如果咱们能想办法保鲜,运到县里、甚至市里,是不是能卖得更贵?”

“这野猪獠牙,鹿角,好好处理一下,城里人喜欢当摆设,也能换钱。”

“还有这皮子,怎么硝制才能更柔软、不掉毛,都是有讲究的,品相好,价格能翻一番……”

他这是在为他们描绘一幅更广阔的图景,让他们明白,手里的山货海产,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可以创造更高价值的商品。

这些后生们,何曾听过这些?一个个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学习劲头十足,对孟礼欢的敬佩也与日俱增。他们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发财了的能人,更视为一个值得追随的师长和领头人。

孟礼欢看着这群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渔猎的技巧,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批年轻人,将来就是他成立合作社、带领靠山屯走向共同富裕最坚实的基础和力量。

夕阳下,孟礼欢带着满载而归的“学员们”走在回屯的路上。海风拂面,带来远方的气息。他回头看了看那些因为收获和学到新知识而兴奋雀跃的年轻面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技艺有了传承,希望正在萌芽。

这片生他养他的山海,必将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而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