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征途之择(1/2)
湖广省城潭州市的喧嚣像潮水般涌来,又漠然地拍打着王石安的孤独。高楼投下的阴影,将他衬得愈发渺小。
他攥着从校园公告栏和电线杆上撕下的几张家教招聘启事,指甲在“要求有经验、重点师范院校优先”的字样上留下深深的掐痕。
连续三天,他按照地址穿梭在陌生的街道和小区,得到的回应几乎千篇一律:
“才大一?自己还是孩子呢,怎么教别人?”
“没带过毕业班啊?那不行,我们家孩子要冲重点的。”
“时薪十五?便宜是便宜,但我们还是想找个有把握的……”
一次又一次的婉拒(甚至懒得多看他一眼的漠视),像冰冷的针,细细密密地扎在他试图挺直的脊背上。书包里那封装着养父母几乎全部积蓄的信封,变得愈发滚烫灼人。每一分钱,都意味着弟弟更长时间的埋头劳作,意味着那个家更久的节衣缩食。他花不起,更浪费不起。
傍晚,他拖着灌铅般的双腿,拐进学校后街一家烟雾缭绕的廉价网吧。他需要查一下助学贷款审批的流程,邮箱里或许该有回复了。
搜索引擎的页面缓慢加载,旁边不断弹出各种网游和交友网站的浮窗广告。忽然,一条设计朴拙却异常醒目的横幅广告跳了出来,“投身军旅,淬炼青春;保家卫国,成就梦想!2004年冬季征兵正式开始!”
仿佛鬼使神差,他移动鼠标点了进去。页面跳转到省征兵办的官方网站,红色的标题庄重而热烈。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政策解读:
“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表现优异者,退伍复学后在转专业、考研、就业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
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打在他因奔波而疲惫的心上。“保留学籍”——意味着他的大学梦不会中断;“学费补偿”——意味着他能立刻卸下压垮家庭的经济重担;“优惠政策”——意味着一条或许更为坚实的未来路径。
他靠在吱呀作响的塑料椅上,屏幕的光在他脸上明灭。脑海里,养母李秀莲塞钱时那哽咽的、语无伦次的神情,与父亲王老实塞钱入树洞时笨拙的背影不断交叠。弟弟王望祖穿着油污工装、嘴角带疤、消失在村口的倔强身影,更是清晰得刺眼。
一条看似能斩断所有现实困局的路,猝不及防地出现在眼前。它艰苦,却清晰;它充满挑战,却回报明确。它不需要他此刻低声下气地求一份工作,只需要他付出汗水、勇气和两年青春。
那一夜,王石安在网吧破旧的电脑前坐了许久,查遍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关于大学生入伍的政策、部队生活、成长故事。天快亮时,他走出网吧,清冷的晨风吹在他脸上,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胸腔里那股积压已久的郁结,仿佛找到了一个决堤的出口。
他没有立刻回学校。而是走到最近的公用电话亭,先拨通了向阳县武装部的电话。接线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了他的几个关键问题,最后说:“同学,报名得回你户籍所在地,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明,来武装部填表初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