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征途之择(2/2)
挂了电话,他犹豫了片刻,手指有些颤抖地拨通了村里的号码。接电话的是母亲李秀莲。
“妈,”他的声音有些干涩,“我……看到征兵的消息了。大学生当兵,国家给补偿学费,能保留学籍。”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只能听到细微的电流声和母亲压抑的呼吸声。良久,李秀莲的声音才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更多复杂的情绪:“当兵?…苦不苦啊?可…可要是真能行,也好…也好……总比你一个人在外头…强。”她的语无伦次里,混杂着一个母亲最本能的担忧和最现实的考量。
最后,他打给了班主任。老师听完他的想法,沉默了几秒,然后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石安,这是一条很好的路。部队是所大学校,非常锻炼人。学校这边保留学籍的手续你放心,我来帮你办。你的人生规划能想到这么远,老师很欣慰。”
所有外在的障碍似乎都在一层层剥落。剩下的,唯有内心的抉择。
他站在初升的朝阳下,望着这座刚刚抵达、尚未真正属于他的城市。一边是未卜的、需要他独自挣扎求存的学业之路,另一边是清晰的、需要他付出汗水与服从的军旅征途。
他想起了弟弟那句“窄门你走,宽桥我修”。
或许,对现在的他而言,参军,就是他能找到的、最坚实的“宽桥”。它不仅能渡他自己,或许,还能让弟弟、让那个负重前行的家,暂时喘一口气。
几天后,王石安踏上了返回向阳县的汽车。这一次,他的背包里除了几件简单的衣物,还有打印下来的征兵政策文件和学校开具的在校生证明。
他直接去了向阳县武装部。接待他的是一位面容黝黑、肩膀宽阔的军官,接过他的材料仔细看了看,目光在他“省城大学”的录取信息上停留片刻,又抬眼打量了一下这个身形清瘦却眼神沉静的青年。
“省城大学的高材生啊?想当兵?”军官语气里带着一丝确认,“想好了?部队可不像大学,苦得很,纪律严,要服从命令,可不是光靠读书好就行。”
王石安站直了身体,迎上军官的目光,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报告,我想好了。我能吃苦。”
军官看着他眼底的决绝,那是一种被现实打磨过的、不同于同龄人的早熟和坚定。他点了点头,抽出一张《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递过来:
“行,先填表,然后去县医院体检。政治考核的材料,后面会通知你怎么准备。”
王石安接过表格,坐在走廊的长椅上,一笔一划地填写起来。钢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春蚕食叶,也像种子破土。
他知道,他正在人生的岔路口,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跑道。这条路的起点,不再是大学的课堂,而是军营的练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