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瓦舍生光(2/2)
下午的移栽工作在王家宅院展开。林羽教大家用“分层种植法”,池边最下层种耐阴的灵草品种,台阶中层种喜光的,最上层的花架则留给藤蔓类,“《农政全书》说‘园圃之制,贵乎多层’,”他往土里掺着腐熟的桐油渣,“不同的草木各得其所,才能长得旺。”周老师在旁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到社区的显示屏上,“让年轻人也能通过手机看灵草生长,”她调试着设备,“传统智慧得接上现代的线。”
艺术家小苏带着相机又来了。她镜头下的灵草有种特别的韵味:竹篮里的灵草与老宅的木雕雀替相映成趣,池边的幼苗衬着石雕鱼纹仿佛活了过来,孩子们沾着泥土的手轻抚叶片的瞬间更是动人,“这些照片要做成社区明信片,”她导出照片时说,“正面是灵草,背面印上老人们讲的草木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老巷子里藏着宝贝。”林羽看着照片里的光影,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抢救那些快要被遗忘的生活智慧。
傍晚的暴雨让所有人都忙起来。林羽和陈大爷忙着加固竹架,周老师检查防雨布是否盖好,孩子们则把散落的灵草盆搬到屋檐下。雨水顺着老宅的“四水归堂”系统流淌,在天井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潭,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舒展,绿得发亮。“你看这排水多顺畅,”陈大爷抹着脸上的雨水笑,“老祖宗的设计,比现在的下水道管用。”雨幕中,王家宅院的红灯笼被打湿,红光透过雨珠洒在灵草上,像给绿色的叶片镶了道金边。
社区食堂的晚饭加了道灵草蛋花汤。嫩绿的灵草叶漂在汤里,清香混着柴火的味道,让人格外开胃。张姐宣布了个好消息:区里要把老街巷的“庭院种植”作为示范项目推广,“下周有批外国游客要来参观,”她给林羽盛汤时说,“得请你给他们讲讲灵草与老宅的故事。”陈大爷放下碗筷,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本泛黄的《草木识要》,“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他颤巍巍地翻开,“里面有些老法子,或许能帮上忙。”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草木识要》里的记载与《太初规则》做对比。发现很多培育方法惊人地相似,只是表述不同,比如“伏天取桐油渣埋根下”与“暑月壅以脂肥”说的是同个道理。窗外的雨还在下,老宅的檐角挂着水帘,像道流动的珠帘。他给小陈发去消息,让她准备批竹制解说牌,“每块牌子都要刻上古今两种说法,”他看着窗外的雨景,“让传统与现代手拉手。”
第三天清晨,雨过天晴。林羽推开李家老宅的门,惊喜地发现天井里的灵草冒出了新叶。阳光穿过云层,在叶片的露珠上折射出彩虹,石榴树的花瓣落在灵草间,红白相衬格外好看。周老师的传感器显示,经过雨水冲刷,老宅的空气湿度保持在65%,正是灵草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是自然的调节,”她记录着数据,“比任何加湿器都精准。”社区的老人们陆续进来,有的浇水,有的拔草,有的只是坐在竹椅上看着灵草笑,天井里很快热闹起来。
外国游客的参观团如期而至。林羽用简单的英语讲解灵草与老宅的共生关系,陈大爷演示竹编花盆的做法,王奶奶则教大家辨识灵草的特征。穿西装的外国教授对“四水归堂”的种植理念很感兴趣,蹲在池边看了很久:“中国的建筑与自然从来不是分离的,”他用中文说,“这比我们的‘花园’更有智慧。”孩子们涌上来,给每位游客递上用灵草做的书签,上面用中英双语写着“草木有灵”。
中午的答谢宴摆在老街巷的石板路上。长桌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社区的拿手菜:灵草拌豆腐、香椿炒鸡蛋、薄荷凉粉,还有陈大爷酿的米酒。外国游客学着用竹筷夹菜,老人们则比划着讲草木故事,语言不通却丝毫不妨碍交流,笑声顺着青石板路飘出很远。卖杂货的老板端来刚泡好的薄荷茶,青瓷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茶解腻,”他笑着说,“就像咱们的日子,得有点草木的清苦才踏实。”
下午的总结会上,各方代表商定了下一步计划。“要把老街巷的十座老宅都改造成灵草培育点,”张姐展示着规划图,“用连廊连接起来,形成‘灵草巷’景观带。”周老师补充道:“还要建立‘草木档案库’,”她指着电脑里的数据库,“把老人们的偏方、种植经验都录进去,配上现代药理分析。”林羽看着规划图上蜿蜒的绿色线条,突然觉得这些灵草就像血管,正在给老巷注入新的生命力。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礼物。陈大爷送的竹编灵草篮,王奶奶给的草木偏方手抄本,孩子们画的灵草图画,还有外国教授留下的eail地址,说要把灵草种植理念带回自己的国家。张姐把把“耕读传家”匾额的拓片送给林羽:“这四个字,你配得上,”她眼里闪着泪光,“老街巷不会忘了你,这些灵草会替我们记住。”林羽摸着拓片上凹凸的字迹,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礼物,是留下能继续生长的东西。
夕阳西下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老街巷。青石板路上,社区的孩子们还在给灵草浇水,老人们坐在竹椅上聊天,竹篮里的灵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卖杂货的老板站在门口朝他挥手,手里还举着那盏旧茶缸。巷口的石榴树影被拉得很长,像条绿色的带子,系住了过去与现在。
公交车驶离站台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陈大爷送的竹篮。篮子里,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叶片上还沾着老街巷的泥土。车窗外,城市的高楼大厦渐渐取代了青瓦白墙,但他心里清楚,那些关于草木与生活的智慧,已经跟着这株幼苗,悄悄扎下了根。下一站的地图在帆布包里轻轻晃动,那里或许有更多等待被唤醒的角落,但只要带着这份从老巷子里汲取的力量,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希望。
夜色渐浓时,林羽给竹篮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竹篾的缝隙滴落,在公交车的地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像在绘制一幅微型的地图。他望着窗外流动的灯火,突然觉得整个城市就像座巨大的宅院,只要肯用心,总能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种出属于自己的那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