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星站碟畔(2/2)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卫星地面站工程技术规范》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波束覆盖”与“灵草缓冲”,“姿态控制”与“植物导沙”,只是能量载体不同。窗外的天线在自动跟踪卫星,馈源舱的指示灯如星星闪烁,戈壁的风送来灵草与沙砾的混合清香,他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仿天线造型花盆,用钛合金废料制作,能嵌在天线平台,既抗风又能模拟辐射环境,就像给星站挂绿色抛物面。”
深夜的站区突然传来异响。林羽举着防爆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沙狐,尾巴扫过波导的声音如拨弦,嘴里叼着的灵草籽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他想起邵博士说的“电磁生态位”,突然明白地面站不仅是测控节点,也是荒漠生物的庇护所。蹲在天线基座的种植沟旁,发现被沙狐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原来科技与自然的碰撞,能催生出更坚韧的生存智慧。
第二天清晨,金属加工厂送来了仿天线花盆。抛物面造型的盆体上留着蜂窝状散热孔,底部的锚定装置可固定在天线平台,“按您说的抗风标准做的,”厂长用风速仪测试稳定性,“能承受12级大风,比不锈钢盆轻三成。”林羽和工程师们将花盆固定在35米天线的俯仰机构,种上垂吊型灵草,藤蔓顺着馈线缠绕而下,像绿色的波导:“这叫‘立体抗辐’,”他调整花盆角度时说,“既能衰减旁瓣辐射,又能给馈源舱降温,就像给天线披绿斗篷。”
邵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网。传感器伪装成风蚀岩、骆驼粪的样子,藏在灵草丛中,“能实时监测微波辐射与植物蒸腾量,”她调试着北斗传输终端,“超标时自动启动雾森系统,就像给灵草装智能防护罩。”牧民们则在制作“抗辐植物图谱”,每个灵草品种都标注着耐受辐射强度与饲用价值,“扫二维码能看实时辐射数据,”戴羊皮帽的大叔展示图谱,“比单纯的警示牌管用。”
中午的“星站市集”设在指挥中心前的广场。林羽和牧民们摆了个“灵草测控站”,展示灵草在不同辐射强度下的生长状态,微波暗箱里的信号接收器在灵草环绕下,信噪比提升2db,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太初规则》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对照条文。穿航天服的工程师们用模型演示深空通信过程,当讲到灵草如何通过细胞谐振吸收微波时,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老顾趁机展示他收藏的站区日志,泛黄的纸页上,2017年的沙暴记录像密集的星群,而现在的记录已稀疏如晨星:“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他拍着日志本,“灵草就像给星站装了稳压器。”
下午的生态修复在输油管道沿线展开。林羽教大家用“植物-管道共生技术”,在管道路由旁种植深根灵草,根系与钢管保持80厘米间距,“《农桑辑要》说‘草根避水,木根避石’,”他往沟底铺着警示带,“灵草的趋避性会自动避开管道,同时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就像给输油线路装绿色保镖。”邵博士用管道探测仪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的路段比裸露处管道腐蚀率低50%:“这叫‘生物防腐’,”她对比维护记录,“比防腐涂层更持久,还能防止沙埋。”
傍晚的夕阳给地面站镀上金边时,星际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穿航天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35米天线的轨道排成队,将幼苗栽进馆前的电磁屏蔽花盆。馆长给林羽颁发了“星际绿色使者”证书,证书内页用的是卫星数据打印的再生纸,印着灵草与微波信号的显微合影:“要把灵草抗辐系统做成互动展项,”馆长转动着星球模型,“让参观者亲手测试植物对微波的吸收效果,知道每束星际信号背后的自然代价。”周边航天单位的代表们带来了“绿色测控方案”,从太阳能供电到灵草缓冲带,厚厚的方案集像本会生长的航天圣经。
晚饭的长桌宴摆在70米天线的阴影里。桌布是用废旧天线罩材料编织的,餐盘里盛着灵草炒沙葱、薄荷炖羊肉、紫苏奶豆腐。齐工端着银碗站起来,对着天线的方向敬了杯:“第一杯敬穿梭的星信号,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星际通信与自然共生的努力。”酒液洒在灵草生长的沙土里,很快被根须吸收,仿佛微波与草木在共同庆祝这场和解。
夜里的协调会确定了地面站的长期维护方案。“要搞‘站牧共建’,”齐工展示着责任分区图,“航天部门负责天线周边,牧民负责缓冲带,科研单位负责监测区,”他指着图上的绿色节点,“就像给测控网装生态协议。”邵博士补充道:“得每季度搞次‘星空与草原’开放日,”她晃了晃手里的频谱仪,“让牧民和孩子们亲手检测辐射值,用数据消除恐慌。”林羽看着图上覆盖站区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卫星站,分明是荒漠的绿色星际港,在微波与根系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连接。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顾送的波导接头花盆,里面种着灵草,法兰盘上刻着“信号满格,绿意满格”;邵博士给的微波衰减曲线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压制的天线图案;孩子们画的星站灵草图,背景是灵草缠绕的抛物面天线,微波在叶片间变成彩色的星带。齐工把块嵌着灵草的卫星太阳能板碎片送给林羽,硅片的纹路里还留着宇宙射线的痕迹:“这叫‘星与草的契约’,”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遥远的星际通信,也需要自然的接地。”林羽摸着硅片的冰凉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微波信号继续生长的绿意,让每个地面站都成为地球与宇宙的绿色中继。
月光顺着抛物面天线的边缘流淌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地面站。天线基座旁的灵草在微波中连成绿色的涟漪,光伏板间隙的幼苗如跳动的像素,输油管道旁的藤蔓正顺着警示桩攀爬。老顾和齐工站在指挥中心门口挥手,探照灯的光束在沙尘中划出两道绿色轨迹,像两束守护星空的信号。
越野车驶离戈壁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太阳能板碎片。硅片的裂缝里,一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半导体的pn结。车窗外,地面站的灯光在暮色里闪烁如航标,灵草与天线的影子交织成流动的波状图案,向荒漠的每个角落扩散。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邵博士提到的航天发射场绿化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环境更极端,挑战更极致,但只要带着这份让星际通信与自然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宇宙射线抵达的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夜色漫上戈壁的挡风玻璃时,林羽给太阳能板里的灵草浇了点雪水。水珠顺着硅片的纹路流淌,在碎片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的天线灯光,像把整个太阳系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半导体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风蚀柱,突然觉得所谓“探索”,从来不是对自然的背离,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星际信号中保持本真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硅片的缝隙,也能长得热烈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