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110章 涝区洼畔

第110章 涝区洼畔(1/2)

目录

暴雨过后的晨光里,高架桥下的积水还在顺着柏油路面的裂缝缓慢渗流。林羽蹲在积水边缘,将土壤墒情仪的探头插进黏重的黄泥里,屏幕上的含水量数值在45%处停滞——这是城市内涝治理办陆工圈定的“海绵生态修复区”,要在这片年均积水超15次的老旧城区试种耐涝型灵草,“2023年那场暴雨,这里的积水没过膝盖,一楼住户的家具全泡烂了,”他指着桥墩上泛黄的水位线,“硬化路面占了80%,雨水根本渗不下去,灵草要是能在雨水井周边扎根,也算给城市装个绿色海绵。”雾中的老旧小区院墙斑驳,墙根的排水口旁,几株耐湿的狗牙根正从破损的透水砖里探出头,叶片上还挂着未干的泥点。

市政水利专家陆博士推着雨洪监测车走来,便携式雨量计的显示屏上还残留着昨夜的暴雨数据:24小时降雨量182。她用不锈钢采样勺舀起积水,勺底立刻沉淀出层细沙:“泥沙淤积+管网污染,”她往水样里滴加浊度计试剂,液体瞬间变成乳白色,“得种耐淹-固土-净水型灵草组合,就像老市政工说的‘香根草固坡,美人蕉滤沙,再力花净水’。”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水有缓急,草木能导”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狼尾草加固梯田埂的法子:“得搞‘分级滞渗’,”他指着内涝区的平面图,“路边种生物滞留带拦水,小区里建雨水花园渗滤,滞洪湖周边种挺水灵草调蓄,就像给城市编张立体防洪网。”

市政养护队的工人们扛着工具来了。修了三十年管网的老张拖着根生锈的疏通杆,杆头的螺旋齿还卡着塑料袋碎片,“这些灵草得经得住折腾,”他用杆头在雨水井的淤积层里戳出孔洞,“暴雨冲来的垃圾、管网漏的污水,比河道里的淤泥还脏。”社区志愿者们则在清理小区积水区,塑料桶里装满被水泡胀的纸箱:“要在不影响居民出行的前提下种植,”戴红袖标的大爷用铁锹铲着淤泥,“不能堵塞排水口,就像陆博士说的‘植绿不阻排,滞水不淹路’。”

第一批灵草苗在雨水井的周边种植带栽种。林羽教大家用“渗滤嵌植法”,沿雨水井边缘挖出1.2米宽的环形沟,底层铺40厘米厚的碎石滤料——这些碎石是道路翻修的废料,中层填改良土(泥炭土+珍珠岩+腐熟秸秆=3:2:1),“这些泥炭土能增强保水能力,”他往土中掺着聚丙烯酰胺,“促进灵草根系形成团粒结构,加速雨水下渗,就像给土壤装透水阀。”陆博士在旁用渗透仪监测,数据从0.3\/升至1.8\/:“种植点选在坡度3%-5%的区域,”她标注着雨水井编号,“既能让灵草存活,又能快速排涝,就像给积水区装绿色排水管。”

早饭在社区居委会的临时食堂吃,粗瓷碗里的小米粥飘着灵草叶,谷物的温热裹着泥土的清腥。老张啃着馒头说起2021年的内涝抢险,他和工友们在齐腰深的水里疏通管网,连续作业12小时,鞋里灌满了泥沙,“那时候就靠抽水泵往外排水,”他望着雾散后的高架桥,“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减少两成的积水时间,也算给居民省点事。”林羽望着种植带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微风里与透水砖碰撞出细碎的声响,突然觉得所谓“疏导”,就是让坚硬的路面与柔软的草木、汹涌的雨水与静默的根系,在湿与绿的纠缠里完成和解。

上午的种植遇到难题。老旧小区的地下管网泄漏,污水渗入灵草种植区,幼苗刚栽下就叶片发黄,陆博士的检测仪显示d值达120g\/L:“这是‘污水-雨水混合污染区’,”她往土壤里埋入生物滤膜,黑色薄膜在湿土里慢慢展开,“得先过滤污水,再种耐污的灵草品种,就像给土壤装净化器。”林羽想起泽丰村用芦苇过滤生活污水的法子,让志愿者们运来芦苇根茎与沸石,按5:1比例混合成净化层:“这是老祖宗的‘以草滤污’智慧,”他将混合物铺在管网泄漏点周边,“芦苇的根系能吸附有机物,沸石可交换重金属,搭档干活像给土壤装滤网。”

周边商铺的店主们推着小推车来了。开杂货店的王姐捧着个旧搪瓷盆,盆底的磕痕是去年内涝时被家具砸的,“我们店每年都要被淹两三次,”她指着店门口的台阶,“2022年的《市政报告》记载‘这片区域内涝积水时长平均达48小时’。”林羽接过王姐递来的灵草苗,发现根部裹的塘泥里混着碎陶片——是王姐特意准备的,“儿子在建筑系学的,说这草能帮助雨水下渗,”她用围裙擦着手笑,“林先生要是不嫌弃,我们商户认养门前的种植带,每天来浇水清理垃圾。”很快,小区里的退休教师、物业公司的员工都来了,有人带来用旧塑料桶改的种植盆,有人要记录灵草的滞水效果,居委会的小院里排起了长队。

中午的日头晒得路面发烫时,陆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生物过滤的种植区,d值降至45g\/L,灵草幼苗的黄叶间冒出新绿,“你看,”她展示显微镜下的根际菌群,“这些反硝化菌以灵草的分泌物为食,能将污水中的氮转化成氮气,就像给毒物改造成无害气体。”陆工扛着块破损的透水砖走来,砖面上的孔洞还残留着泥沙:“治理办要把旧水泵房改造成‘海绵生态馆’,”他用刷子清理砖缝里的淤泥,“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滞水演示,既当展品又当教材,就像给海绵城市挂块实践牌。”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张沿内涝区巡查。高架桥下的积水已基本退去,路面上还留着深浅不一的水痕,老旧小区的雨水井旁,灵草的根系已经扎进砖缝,社区广场的低洼处,志愿者们正在搭建临时雨水花园。“东边的滞洪湖有处溢洪道,”老张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当年为了防洪修的,现在刚好种挺水灵草拦沙,”走过被水泡坏的绿化带,倒伏的灌木间长出丛水莎草,三棱形的茎秆在阳光下格外坚韧,“这草能监测积水深度,”老张掐下段茎秆,“茎秆上的节数就是积水天数,比水位计还直观。”

下午的种植转向小区的雨水花园。林羽教大家用“阶梯种植法”,将雨水花园按高程分成三级:最高级种耐旱灵草(如鸢尾),中级种耐湿品种(如美人蕉),最低级种水生植物(如再力花),“这样能形成梯度滞水,”他往花园底部铺设防渗膜(只铺边缘,留中心渗透区),“既避免雨水下渗过快导致干旱,又能防止积水过深淹死植物,就像给小区装智能蓄水池。”陆博士用量筒测量下渗量,数据显示雨水花园的日渗透量达200,是硬化路面的10倍:“这叫‘生态滞渗’,”她对比数据,“能让小区的内涝积水时间缩短60%,比修大型管网省钱。”

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扛着模型来了。他们要在社区广场做“灵草-海绵”结合的雨洪管理模型,模拟暴雨时灵草如何拦截、渗透、净化雨水,模型里的微型灵草让积水快速下渗,而没有灵草的区域则一片“汪洋”。“这些模型要参加全国海绵城市设计大赛,”戴安全帽的教授调试着喷淋系统,“标题就叫‘方寸之间的防洪术’,让更多人知道小空间也能做雨洪管理。”林羽看着学生们给模型里的灵草标注数据,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拥挤的城市注入自然的防洪智慧。

傍晚的阵雨再次突袭城区。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雨水花园的挡土埂,陆博士则监测着雨水井的水位变化,雨点敲打透水砖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反倒更显鲜亮。“你看这雨水花园多管用,”老张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刚才下了半小时中雨,这里的积水不到十分钟就渗完了,比旁边的马路快多了。”雨幕中,小区里的孩子们举着伞在雨水花园旁观察,灵草间的雨水汇成细小的溪流,顺着渗透沟流进地下管网,仿佛整个小区都变成了块会呼吸的海绵。

晚饭在社区广场的临时餐棚吃,不锈钢餐盘里的炖菜飘着灵草香,土豆的绵软裹着草木的清苦。王姐端来坛酸豆角,坛子的泥封上印着“2023”的字样:“这是去年内涝后腌的,”她给每个人夹菜,“那时候想着要是再淹水就吃这个,现在种了灵草,总算不用担惊受怕了。”陆博士从包里掏出份监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小区的内涝积水时长从48小时缩短至12小时:“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了,”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一个月,就能在滞洪湖放养鱼苗,给居民添个休闲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