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110章 涝区洼畔

第110章 涝区洼畔(2/2)

目录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不谋而合,比如“低影响开发”与“灵草滞渗”,“雨洪利用”与“植物调蓄”,只是技术形式不同。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雨水花园的渗透沟流淌,在地下管网里汇成清澈的溪流,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雨水桶造型种植盆,用废旧塑料桶切割而成,侧面留透水孔,能嵌在小区的绿化带里,既收集雨水又种植灵草,就像给城市撒把微型海绵。”

深夜的小区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刺猬,嘴里叼着颗沾着灵草籽的浆果,爪子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他想起陆博士说的“城市微型生态链”,突然明白内涝治理区不仅是防洪空间,也是小动物的栖息地。蹲在雨水花园的边缘,发现被刺猬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原来自然的扰动,能让草木长得更茁壮。

第二天清晨,废品回收站送来了雨水桶种植盆。桶身的上半部分被切割成波浪形,底部和侧面都留着透水孔,“按您说的渗滤标准做的,”老板用洒水壶测试透水效果,“装满水后半小时就能渗完,比普通花盆好用。”林羽和志愿者们将种植盆沿小区的绿化带排列,种上耐湿的灵草品种,桶身的绿色与叶片的翠绿相映成趣:“这叫‘桶载海绵’,”他调整盆体角度时说,“既能收集屋顶的雨水,又能让雨水慢慢渗透,就像给小区装绿色雨水收集器。”

陆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系统。传感器伪装成雨水井盖、草坪灯的样子,藏在灵草丛中,“能实时监测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积水深度,”她调试着数据终端,“超标时自动给居委会发预警,就像给城市装海绵管家。”社区志愿者们则在制作“灵草海绵地图”,每个种植点都标注着灵草品种、滞水效果和养护方法,“扫二维码能看雨水渗透的实时数据,”戴老花镜的退休教师展示地图,“比单纯的标语牌有意思多了。”

中午的“海绵市集”设在社区广场。林羽和工人们摆了个“灵草滞渗站”,展示灵草在不同降雨量下的表现,玻璃缸里的雨水经过灵草过滤,从浑浊的黄色变成透明,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太初规则》与《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的对照条文。穿工装的市政工人用模型演示雨水管网的工作原理,当讲到灵草如何减少管网压力时,围观的居民发出阵阵惊叹。老张趁机展示他收藏的管网疏通工具,锈迹斑斑的疏通杆旁,摆着灵草根系清理过的干净管网片段:“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他敲着工具,“灵草就像给管网装了前置过滤器。”

下午的生态修复在滞洪湖的周边展开。林羽教大家用“生态驳岸法”,将原来的混凝土驳岸改成阶梯式,用石块和木桩固定,中间填入改良土种植香根草和芦苇,“这些灵草的根系能加固驳岸,”他往土中掺着椰纤维,“防止湖水冲刷导致塌方,同时净化湖水里的泥沙,就像给湖泊装绿色护岸。”陆博士用测深仪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的区域比混凝土驳岸泥沙淤积量减少70%:“这叫‘生物护岸’,”她对比数据,“比硬化驳岸更生态,还能给鱼类提供栖息地。”

傍晚的夕阳给滞洪湖镀上金边时,海绵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雨水花园的边缘排成队,将幼苗栽进馆前的雨水桶种植盆。馆长给林羽颁发了“海绵城市建设者”证书,证书卷轴用的是再生纸,封面印着灵草与雨水花园的剪影:“要把灵草滞水过程做成互动展项,”馆长展开卷轴,“让参观者亲手操作喷淋系统,感受灵草的防洪效果。”周边社区的代表们带来了“内涝治理经验”,从雨水花园建设到灵草种植,厚厚的手册像本会生长的海绵城市指南。

晚饭的长桌宴摆在滞洪湖的岸边。桌布是用废旧广告布拼的,餐盘里盛着用湖水浇灌的蔬菜:灵草炒鸡蛋、薄荷拌豆腐、紫苏炖鱼。陆工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滞洪湖的方向敬了杯:“第一杯敬辛苦的市政工人,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城市不再看海的努力。”酒液洒在灵草生长的土壤里,很快被根须吸收,仿佛路面与草木在共同庆祝这场胜利。

夜里的协调会确定了内涝区的长期管护方案。“要搞‘海绵共治联盟’,”陆工展示着责任分区图,“市政部门管管网和滞洪湖,社区管雨水花园,商户管门前种植带,”他指着图上的绿色节点,“就像给城市的海绵系统装维护网。”陆博士补充道:“得每月搞次‘海绵体检日’,”她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组织居民一起监测雨水渗透量,让每个人都成为海绵城市的守护者。”林羽看着图上覆盖内涝区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积水洼地,分明是城市的绿色海绵,在砖石与根系间完成着生生不息的雨洪调节。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张送的旧疏通杆花盆,杆头种着灵草,杆身上刻着“水畅草茂”;陆博士给的雨水渗透曲线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标本;孩子们画的内涝区灵草图,背景是灵草环绕的雨水花园,天空中飘着彩色的雨滴。陆工把块嵌着灵草的透水砖送给林羽,砖面上还留着雨水冲刷的痕迹:“这叫‘砖与草的约定’,”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硬的城市,也能被自然软化。”林羽摸着透水砖的粗糙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雨水与时光共同流淌的绿意。

月光洒满雨水花园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小区。种植带里的灵草在晚风中连成绿色的波浪,雨水桶里的幼苗如跳动的音符,滞洪湖的岸边,新栽的芦苇正顺着湖面轻轻摇晃。老张和陆工站在小区门口挥手,身影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两尊守护城市的雕像。

社区巴士驶离站台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透水砖。砖缝的潮湿处,一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砖面的孔洞。车窗外,内涝区的灯火在暮色里闪烁,灵草与透水砖的影子交织成奇异的图案,向城市的远方延伸。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陆博士提到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环境更开阔,挑战更复杂,但只要带着这份让城市与自然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夜色漫上巴士车窗时,林羽给透水砖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砖面的孔洞流淌,在砖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的路灯,像把整个小区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石质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海绵城市宣传牌,突然觉得所谓“海绵”,从来不是简单的蓄排水,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雨水里保持韧性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砖缝的空隙,也能长得执着而热烈。

目录
返回顶部